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1月0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中国如何应对周边外交困局

○本报记者 张伟 《 青年参考 》( 2011年11月09日   07 版)

    2010年11月8日,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奥巴马母校的女生在他的漫画像前唱歌跳舞迎接奥巴马来访。

    “中国必须开始提供必需的公共品,不仅包括商业,还包括基于法治精神、尊重人权和区域经济增长的成熟完善的区域治理。”

    过去一年中,中国与亚洲邻国的外交划过一个圈后,似乎又回到起点。

    2010年12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逸舟在媒体上刊文回顾当年中国的周边外交,表示“亮点不多”。当时,中日在东海尤其是钓鱼岛问题上的争执加剧,印度国内关于中国威胁的声音频繁传出,而中国与韩国则由于天安舰事件等,关系变得严峻。

    同样,美国在2010年参加、主导与亚洲国家共同进行的一系列海上军事演习,显示着美国回归亚洲的决心。

    一年之后,2011年的末尾,情势似乎相同。南海争议突然升温,使中国与越南、菲律宾等国家的关系一度紧张起来。与此同时,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发表《美国的太平洋世纪》一文,明确将重返亚洲作为美国新世纪的战略。

    王逸舟对形势也做了与去年相似的判断。一个是美国重返亚洲,一个是中国自身的崛起,他表示,这两者造成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紧张。

    更有学者认为,如今的形势更加不容乐观。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峰日前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撰文称,由于与越南和菲律宾发生领海之争,又因缅甸官方日前叫停由中方承建的密松大坝而与缅甸关系紧张,中国正常的邻邦关系急转直下,“向来和平的南部边境现在似乎成了对中国敌意最深的邻区”,而中国的“好邻居政策”,则可能把中国的区域外交导向一个未知领域。

    朱峰认为,中国必须开始提供必需的公共品,不仅包括商业,还应包括基于法治精神、尊重人权和区域经济增长的成熟完善的区域治理。只有这样,邻国才会真心地为中国利益着想,像“密松事件”这样的事情才不会再次发生。

    而王逸舟对中国周边外交的建议则是:中国外交的创造性介入应该以政治上的解释力、军事上的互信力、外交上的公信力、经贸上的合作力为重点,做一个既谦虚又谨慎的大国。

    “大国的成败,主因在自身”

    在华盛顿新美国安全中心高级研究员罗伯特·卡普兰看来,中国的“势力范围”包括中亚五国,东南亚、巴基斯坦、朝鲜半岛,俄国远东滨海地区。在《外交事务》双月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他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乔治·弗里德曼则认为,当代中国已经对“周边”形成了稳定的控制。

    但位于台北的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包淳亮并不同意这样的判断。在他看来,中国虽仍不具主导世界或东亚秩序的能力,但因为美国已感受到权力转移的压力,周边国家也有失去自主性的恐惧,因此,美国与中国的周边国家“都极易沉迷于防范中国的合理怀疑”,一旦美国带头与中国抗衡,不少周边国家将会起而响应。

    因此,包淳亮在日前撰写的文章中认为,纵然中国竭力维持与美国和周边国家的友谊,部分周边国家也仍会不时进行战略试探。“有所作为的韬光养晦”,是当前中国的最佳外交方针。

    王逸舟则认为,中国应该有一个创造性的中长期亚太战略,也就是,在不否定“不干涉别国内政”、不放弃韬光养晦政策的前提下,以更积极的心态更多参与国际事务,做一个“谦虚而谨慎的大国”。

    不过,在一次演讲中,他承认中国的主权、边界等安全问题特别棘手。他曾经计算过,到2010年,中国跟10个国家在主权问题上存在着引爆点。而中国既不能丧失主权,也不能简单夺回来,变成一个“艰难而复杂的任务”。

    “大国的成败,主因在自身。”王逸舟曾经这样描绘中国应采取的对策,“不要误以为中国已被美国的阴谋所包围、束缚,更不可现在就摆出一副跟超级大国血拼到底的架势。” 

    他认为,中国应该清楚的一件事是:安定的邻国、稳固的周边环境以及深化的地区合作进程,对中国自身发展是极为有利的。中国应该积极释放善意而不是对抗和抗争,应该在国防、军事外宣等工作上加强释疑,并在主权纠纷等复杂争端中“千方百计避免使之激化和摊牌”。

    美国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

    尽管“美国重返亚洲”自两年前就是国内媒体上反复讨论的一个话题,但如今,随着美国大选临近,参选者纷纷明确自己的执政政策,美国的亚洲战略也正式亮相。因此,希拉里发表的文章,被分析认为是为奥巴马下一任期的外交政策奠定基础。

    在希拉里的文章中,未来的亚洲被确定为美国主导下的合作秩序,中国则被视作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希拉里写道:一个欣欣向荣的中国对美国有利,通过合作而不是对抗,两国均能显著获益。

    对此,国内媒体反应各异。有媒体以“美国重返亚洲意欲何为”为题,质疑希拉里的表态。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则认为这很正常,由于有中国、印度等一流大国,亚洲在21世纪的地位当然远超如今欧洲在全球的地位。

    他认为,中国无需为美国的战略做出应变,而应该 “以不变应万变”,处理好国内的发展问题,对外则继续“韬光养晦”,少树敌,多交友。

    包淳亮也认为,除非美国无力或无意在东亚对抗中国,东亚秩序将难以发生根本转变。中国应该做的是在这种实力对比发生改变前维持现有格局。而《亚洲时报》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则提醒中国,在美国“重返亚洲”之际,不要由于地缘政治的困境而改变“和平发展”原则,以及以安全为基础的外交政策。

    该评论作者认为,中国不应仿效美国以安全为借口施加影响力的措施,一面将自己受益多年的东亚稳定局势改变。

    当然,也并非所有人都将美国的亚洲新战略视为威胁。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教授孙学峰提醒人们,不要忽视这为中国优化自身地区政策带来的机遇。比如,他认为,从地区合作机制上看,这为中国倡导的“10+3”合作模式迎来发展空间。从而弱化日本和东盟相关国家创立东亚峰会以限制中国影响力的做法。

    此外,他认为,美国在东亚最重要的杠杆,是利用东亚地区国家对中国的疑惧心理,而近年来,中国在地区战略中的经济手段与安全手段脱节,中国一方面与东盟深化自贸区建设,另一方面却加深了与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分歧,使中国通过经济吸引力缓解周边国家疑虑的努力大打折扣。如今,中国可以利用美国重返的契机,消除东亚周边国家的安全疑虑,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国地区政策的战略效力。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美国在亚洲战略逐渐清晰,给中国以机会明确自己与美国的矛盾结构。

    北京大学国家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就持这一观点。他认为,中美的地区结构矛盾清晰化,有助于中国采取明确战略,明确中美两国在哪些问题上面临竞争,在哪些问题上可以合作。中国可以借此明确各自的政策底线,这能为构建稳定的东亚地区战略框架奠定基础。

 

中国如何应对周边外交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