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发布的官方数据,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的最低工资水平平均上涨22%,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
中国政府对劳动力成本的上涨表示乐观,但一些经济学家则警告说,这将会给疲于应对市场的企业带来更大的压力。
一些地方政府还承诺将在今年年底再次上调最低工资水平。
和发展成熟的劳动力市场相比,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其实还很低。深圳是全国最低收入的“最高标准”,平均月收入1320元。而如果按小时计算,北京工人的最低收入则以每小时13元领跑排行榜。
然而,比起其他国家同样迅速崛起的劳动力市场,中国已经渐渐加快了“涨价”的步伐。今年最低工资水平的上调幅度是连续三年内最大的一次。
增加劳动力成本的后果已经显露出来,中国曾占据美国最大的低档次制造品进口份额,而如今,这块蛋糕正在被能提供更廉价工人的越南、孟加拉国等抢占食之。
其实,从一方面来说,提高工人最低工资水平、刺激产品附加值增长,是中国政府提升出口商价值链、鼓励他们生产更多精密产品的方法。
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的增加还被视为缩小国内贫富差距的同时刺激国内消费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政府还声称,未来五年内,工资水平的上涨速度要超越粗放的消费产品增长。
市场的力量也驱动了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据J.P.摩根的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朱海滨表示,尽管很多人认为中国劳动力短缺只是海市蜃楼,但真实存在的问题却是劳动力需求和供给之间的严重错位。“工业发展需要掌握生产技术的工人,而高校却输出了大量不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的毕业生。”朱海滨说。
最近几个月,中国已经开始受到全球经济的逆风袭击。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保持在了9.1%的强势劲头,然而,这其实是两年多以来的最低增长水平。分析家甚至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将会近一步放缓。
中国中小企业在全球经济的衰退中尤其举步维艰。在不少小企业相继破产之后,中国政府鼓励银行给予它们更多的金融支持,尽管对这些企业来说,劳动力成本的增长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尽管如此,一直“遵照处方”,不断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的出口商则在近几年收获颇丰。朱海滨称,他们的收益增长确实比国内其他企业的平均增长水平要快得多。
“他们确实有消化工资上涨的能力”,朱海滨说,“当然,我们也要观察这种能力在未来5年内的承受力有多强。”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上调工资会加剧已经接近三年来最高水平的通货膨胀。不过经济学家则表示,今年通货膨胀的最大“推手”绝不是工资,而是从未停止上涨的食品价格。
英国《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