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觉得饥荒就是不可避免的天灾,庄稼欠收是因为风不调雨不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用一个大胆的观点对此提出了质疑:“纵观历史,发展良好的民主国家从未发生过饥荒。”也就是说,饥荒并不全是由歉收造成的,也是因为政府没有将粮食合理分配,政府没有对那些挨饿的人负责。
饥荒是天大的折磨和灾难,把人从饥荒中彻底解救出来便成了我们的伟大目标之一。而要实现这个目的,我们就得知道饥荒是如何发生的。托马斯·肯尼利的这本重量级新书《三大饥荒》为我们呈现了在过去几十年中,人们对饥荒的认识所经历的革命性转变。
20世纪80年代,人们觉得饥荒就是不可避免的天灾,庄稼欠收是因为风不调雨不顺。到了9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用一个大胆的观点对此提出了质疑:“纵观历史,发展良好的民主国家从未发生过饥荒。”也就是说,饥荒并不全是由歉收造成的,也是因为政府没有将粮食合理分配,政府没有对那些挨饿的人负责。
为了验证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以《辛德勒的方舟》(注:后被改编为电影《辛德勒名单》)而闻名的作者,深入研究了历史上出现的3场大饥荒:1845年爆发的爱尔兰马铃薯饥荒、1943年和1944年的孟加拉饥荒、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埃塞俄比亚饥荒。虽然发生的地点不同,但它们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仿佛拥有同样的DNA”。
饥荒虽然受自然因素影响,但单凭这点并不能完全解释它发生的原因。以孟加拉为例,饥荒当年的粮食产量只比前一年低5%,而前一年并没人挨饿。
究竟是哪儿出了问题呢?肯尼利发现,在每次饥荒中,残暴的统治阶级都会做这些事情:强行拿走食物并送给他人;摧毁生产粮食的工具;无视饥饿的人群,不对其负责。1845年,即使爱尔兰遭遇了马铃薯疫病的袭击,政府其实有能力为人民提供足够的粮食来渡过难关,可是,大英帝国仍然坚持将食物运往内地。当时的一位观察者写道:“一些精神错乱的母亲开始吃因饥饿而死的孩子,与此同时,装满牛肉和玉米的船队继续驶向英格兰。”
20世纪80年代,埃塞俄比亚的情况如出一辙。暴君门格斯图·海尔·马里亚姆与持不同政见者进行的战争,使形势不断恶化。之后他又以缓解饥荒为借口,通过武力威胁将农场合并到一个新地方,让情况变得更糟。在一份该国内阁会议的秘密文件中,灾难的原因昭然若揭:“如果人民是海,捣乱者就是海里的鱼,没有海就没有鱼,所以我们必须先把海排干。”
本书描述的极端恐惧和绝望会令人麻木,虽然肯尼利几乎没有披露受害者的个人遭遇。说来也怪,他曾亲眼见证埃塞俄比亚的那场饥荒,却选择不提供任何细节。如果一本写饥荒的书让人产生更多的渴望,那还真有点反讽,这本书确实做到了。
从人性的角度看,肯尼利传递的信息是如此震撼。他描绘了《伦敦新闻画报》上一幅以爱尔兰饥荒为背景的画——一名妇女右手紧紧抱着已经死去的女儿,左手握着一个碗,为的是讨钱给孩子买口棺材。翻开最近的报纸,骇人听闻的标题讲述着东非遭受的“天灾”,却很少有人提及政府的失职。这本书发出的声声呐喊所出现的时机,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美国《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