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9月29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俄媒披露勃列日涅夫遇刺内情——

谁在拿总书记的安危当筹码

本报特约撰稿 方亮 《 青年参考 》( 2011年09月29日   22 版)

    勃列日涅夫(右)对执掌克格勃的安德罗波夫(中)暗中防范(资料图)

    茨维贡(左)是勃列日涅夫的心腹,也是一位业余间谍小说家。

    伊利因使用的“马卡洛夫”手枪

    就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遭遇未遂刺杀一事的细节,苏联政府在几十年间一直遮遮掩掩、讳莫如深。人们的头脑里始终有一个难解的谜团:克格勃完全可以阻止刺杀发生,却无所作为,他们在想什么?

    1969年1月22日,数以万计的苏联民众守候在电视机旁,准备观看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欢迎航天英雄凯旋的情景。在此之前,苏联宇航员刚刚取得了又一次太空探险的胜利。正当人们紧盯着屏幕,准备见证历史性的一刻时,信号毫无预兆地中断了。整个国家顿时陷入迷惑:如此重要的场合怎么会发生意外?这是一起技术事故吗?

    一小时后,当荧屏上重新出现画面时,庆典已进行到颁奖仪式的环节。然而,在神经敏锐的民众心中,激动和喜悦已被猜疑代替。特别令人不安的是,原本预定主持颁奖的勃列日涅夫不见踪影,代替他接见宇航员的,是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波德戈尔内。流言很快像野火般蔓延开来——总书记在前往颁奖现场的途中遇刺身亡!

    根据人们的回忆,信号中断前一刻,勃列日涅夫的车队正在摩托车骑警的保护下,通过克里姆林宫的波罗维茨基门。播音员当时还介绍称,再过一小会儿,颁奖仪式就将开始。那么,在信号消失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双枪刺客突袭车队

    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杂志日前披露,电视信号中断的刹那间,一阵密集的枪声在克里姆林宫的院墙外响起——就在大家注视着勃列日涅夫的车队缓缓驶近时,一个身着警服的年轻男子冲出人群,朝车队狂奔而去。他放过了最前面的第一辆车,在第二辆车前站定,而后同时亮出两把手枪,双手握枪,对准车内连续扣动扳机。

    这辆车的司机当场中弹身亡,扑倒在方向盘上。幸好坐在司机身边的宇航员尼古拉耶夫反应迅速,立即接管了方向盘,让车子转向行驶。另一枚子弹反弹后,打在了一名骑警的身上,后者的摩托车失去控制,歪打正着地将刺客撞翻在地。直到此时,如梦方醒的警察和克格勃特工才一拥而上,把刺客牢牢按住,将手枪夺下。他们的努力已经没什么意义,因为行凶者早就打光了弹夹中的所有16发子弹。

    刺客没有任何反抗,不一会儿便口吐白沫,昏死过去。众人七手八脚把他拽起来,蒙上头套。许多安保人员吃惊地发现,此人刚才就站在他们中间。

    刺客被迅速带离现场,送进克格勃的内部监狱,紧张的审讯随即开始。根据供述,他从电视转播中得知勃列日涅夫坐在第二辆车内,故临时决定向这辆车发动袭击。

    3封急电飞往莫斯科

    这名刺客究竟有什么来头?实际上,他是一名苏军现役少尉,名叫维克托·伊利因,在列宁格勒郊外服役。1月21日早晨,他突然不辞而别,还带走了两把“马卡洛夫”手枪和4个弹夹。上级军官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刻向当地克格勃作了汇报。

    克格勃下令展开全市大搜查,同时派人前往伊利因的养母处了解情况。在那里,特工们找到了一本日记,最后一页上清楚地写着:“明天就要到了,该去莫斯科了。”

    这句话是非常宝贵的线索。在列宁格勒“布尔科沃”机场,调查人员从一架航班的乘客名单中发现了伊利因的名字,立刻发报通知莫斯科总部。同时,他们继续向伊利因的养母询问他到达莫斯科后可能的落脚地点,并加紧对伊利因的日记进行分析。       

    4小时后,把伊利因送到莫斯科的那架飞机返回了列宁格勒。据乘务人员介绍,确实有一位乘客的特征与伊利因的档案相符。很快,克格勃的第二封急电飞往首都。

    此时,从伊利因的日记中也发现了新情况。他引用了暗杀林肯的美国人约翰·布思的“名言”:“我将杀掉总统,尽管仅仅是因为希望卑微的自己可以与他的荣光相联系,时间将把我们连在一起。”在3次重复这句话之后,伊利因又写道:“或许,这也是我的选择?姓伊利因的人要远远多过姓勃列日涅夫的。我应该让这两个姓氏连在一起。”

    与伊利因养母的谈话也取得了进展。后者称,伊利因最有可能借宿在她的弟弟,也就是伊利因的舅舅那里,这位舅舅是名警察。

    第三封电报随即发出,上述重要情况全被补充在里面。值得注意的是,这3封电报的接收人并非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而是他的副手、勃列日涅夫的心腹谢苗·茨维贡。

    此时,距离伊利因采取行动还有十几个小时,莫斯科的保卫部门有足够时间阻止险情。随后的事实却证明,他们的行动迟缓到令人生疑。

    克格勃整晚无所作为

    正如养母估计的那样,伊利因果真来到莫斯科的舅舅家借住。后者想当然地以为,外甥对宇航员很崇拜,打算亲眼看看他们。要知道,明天就是总书记与航天英雄会面的日子。

    吃晚饭时,伊利因随口问道:“您的警服能借我穿穿么?”舅舅有点吃惊:“不行,警服可不是闹着玩的,怎么能随便借?”伊利因笑道:“我开玩笑罢了。”

    然而,第二天清晨,伊利因便悄悄溜出了门。和他一同失踪的还有那套警服。

    直到此时,克格勃依旧无所作为。按理说,刚刚过去的晚上是最好的机会,足够对伊利因可能的藏身地点来一次全面排查,但他们没有动作。

    就这样,伊利因穿着警服,乘地铁来到了克里姆林宫附近。他径直穿过拥挤在波罗维茨基门外的人群,混进了负责安保的警察队伍中。

    伊利因的运气不错。他埋伏的地方恰好是两队警察负责区域的交接处,这两队人马互不相识。当伊利因悄然现身的时候,双方都误以为这位“同志”是对面的人。

    总书记在最后时刻脱险

    此时此刻,莫斯科的克格勃总部又在做什么呢?显然,列宁格勒方面之前发给茨维贡的3份电报没发挥任何作用,要不然,他早就派人搜查伊利因舅舅的住所了。格外滑稽的是,伊利因的舅舅发现警服被外甥偷走后,慌忙向克格勃报告,这才引起茨维贡的反应。

    茨维贡派人开车带着伊利因的舅舅四处寻找嫌犯。《独立军事评论》称,这样简单的措施根本不够,茨维贡可能只是装装样子——这位克格勃副主席的动作异常迟钝,直到典礼即将开始时,嫌犯的照片才被分发到安保人员手中。而且,这些照片是伊利因早些时候拍的,照片上的他穿着军服。对于伊利因可能伪装成警察这一点,茨维贡却只字未提。

    另一段值得玩味的情节发生在勃列日涅夫身上。当总书记坐上车队中的第二辆车,正打算启程时,车内的电话响了起来,茨维贡要他换到其他车上。勃列日涅夫正一头雾水,安德罗波夫也亲自打来电话:“请您坐到最后一辆车上,立刻!”勃氏意识到或许有什么严重的事情将要发生,在最后一刻按照安德罗波夫的建议做了。

    这时,安德罗波夫已经从部下那里搞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由于情况非常紧急,他来不及将刺客从现场的人群里揪出来,只能先让总书记改换座驾。与此同时,他还向电视台下令,一定要在转播中反复强调,国家领导人坐在第二辆车中。

    这个计谋奏效了,荷枪实弹的伊利因搞错了目标,勃列日涅夫幸免于难。

    茨维贡的如意算盘

    刺杀事件发生两天后,苏联官方才发布简讯,全世界为之震惊。此后几十年间,苏联政府对当中细节一直遮遮掩掩、讳莫如深。人们的头脑里始终有一个难解的谜团:克格勃完全可以阻止刺杀发生,却无所作为,他们在想什么?

    《独立军事评论》就此分析称,在苏联时期,克格勃负责人的地位十分敏感。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在国内安保方面责任重大,还在于他们往往能在权力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导致赫鲁晓夫下台的政治风暴中,时任克格勃主席谢米恰斯内就扮演了关键角色。所以,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迅速将“自己人”茨维贡安插到克格勃新任主席安德罗波夫身边。由此,茨维贡和安德罗波夫之间的竞争便埋下了种子。

    联系到这次未遂的刺杀,最可能的解释是:茨维贡暗中拖延,故意制造险情,意在让一把手安德罗波夫失去信任,进而顶替后者的位置。不过,他的如意算盘未能得逞。

    另外,刺客伊利因的下场也值得一提。司法机关认定他为精神病患者,将其送入医院关了起来,直到1990年才获准释放。回家之后,伊利因居然从原单位领到了几十年来的工资和一套房产,得以安度余生。

 

谁在拿总书记的安危当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