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9月0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拆弹部队》导演的新片被指涉嫌泄露国家机密

美国会议员:《刺杀本·拉登》应该被审查

实习生 田思瑀 《 青年参考 》( 2011年09月07日   34 版)

    去年凭借《拆弹部队》晋升奥斯卡首位女性最佳导演的凯瑟琳·毕格罗,最近意外卷入一场政治风波。

    事情源于她新筹划的一部电影,美国众议院国土安全委员会主席、共和党国会议员彼得·金(Peter King)指控奥巴马政府给该片提供创作素材,涉嫌泄露国家机密。美海军陆战队上校、五角大楼发言人戴维·拉潘也证实,毕格罗在筹备该片过程中获得了五角大楼的支持。美国国防部和中情局监察办公室已准备介入对奥巴马政府的调查。

    这部引起风波的影片便是毕格罗和其老搭档编剧马克·鲍尔合作的,描述追捕本·拉登的《刺杀本·拉登》(暂定名)。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毕格罗上一部影片《拆弹部队》曾因未能准确描绘军事演习而受到批评。

    据英国《卫报》报道,白宫发言人杰伊·卡尼认为毕格罗获得机密资料的说法“荒谬”和“完全错误”,坚称奥巴马政府只是就总统在突袭中的作用对制片人提供了信息。他在发言中坦承白宫将竭尽所能向公众提供信息,以确保事实是正确的,“但我们不讨论机密资料,而且我希望,既然我们面临来自恐怖主义的持续威胁,众议院国土安全委员会将有远比电影更重要的主题去讨论。”

    毕格罗和鲍尔为此专门发出声明回击彼得·金的指控,并强调该电影项目的“无党派性”。

    另据《好莱坞记者》报道,《刺杀本·拉登》最早是以美国军方一次失败的刺杀本·拉登行动为基础。

    有趣的是,这部新片预计2012年10月12日公映,既赶得上来年奥斯卡,也恰好是在美国总统大选前3周推出,奥巴马届时将处于谋求连任的关键时刻,时间点的巧合不免让人联想电影制片方的用意。

    美国网站Deadline原文贴出了彼得·金写给国防部和中情局的信,其中颇有意味的是,金特别指出奥巴马政府对这一项目的支持,有“把电影当做历史观点”的意味。这让人不禁浮想联翩:电影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与政治紧密联系、甚至混为一谈?

    众所周知,五角大楼一向与好莱坞保持着友好合作的关系,事实上也有过不少影片从五角大楼获得军事咨询的机会,甚至是实打实的军事装备(白宫发言人Jay Carney反驳此番指控),例如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黑鹰坠落》(2001)便用上了军方的直升机与飞行员。

    其他还有诸如《现代启示录》(1979),对越战作出直接反思;《总统班底》(1976),以几近纪录的手法详尽揭露“水门事件”;法国新浪潮导演戈达尔“政治电影”的首作《中国姑娘》(1967),恰好有1968年的“五月风暴”紧随其后;近年来迈克尔·摩尔孜孜不倦拍出《华氏911》、《医疗内幕》、《科伦拜恩的保龄》等一系列直指美国政府现行内政外交的纪录片。更有甚者如《阿尔及尔之战》(1966),这部纪实地描绘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中地下运动组织“民族解放阵线”同法国殖民者殊死搏斗的电影,甚至对一些国家的外交政策产生了影响。在中国,1985年的《血战台儿庄》正面描绘了国民党的抗日事迹,蒋经国在台湾看到后作了正面回应,表示“大陆对台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

    然而仅凭这些不足以说明电影对政治走向起到多大的影响,电影《刺杀本·拉登》未必真能担当起历史观点的“重任”,其是否受到奥巴马政府的“特别照顾”也需等美国国防部和中情局监察办公室的进一步调查。

    事实上因突袭本·拉登的行动细节泄漏引起关注,这已不是第一次了。据《卫报》报道,今年早些时候,在突袭后的几天,美国报纸便出现了对此事惊人准确的报道,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海军上将马伦就发出过警告,“是时候停止讨论了”。

    此次风波还在发酵中,现在可以预计的是,毕格罗的新片计划将照常进行。

    ARTINFO(李智对本文亦有贡献)

    链接

    早在2008年,毕格罗便在筹备《刺杀本·拉登》,一开始设计的结局是刺杀失败。因为今年美国时间5月1日本·拉登被击毙,影片因此受到媒体格外关注。毕格罗和编剧鲍尔迎合局势迅速改写了剧本,追加了一场40分钟的枪战交火戏,把片中“不成功”的刺杀行动改为“成功完成任务”的完美结局,以本·拉登之死结束电影。

    电影主角并非本·拉登,而是执行刺杀任务的美国海豹突击队特种兵。哥伦比亚影业公司近日宣布,他们已经取得了影片的发行权,影片将聚焦在美国海豹突击队的军事行动上。目前,影片的进一步细节还在高度保密中,已确定男主角是因主演《动物王国》而蹿红的乔尔·埃哲顿。该片的资金筹备由梅根·伊利森影业负责,制片工作将于今秋开始,预计2012年底上映。 

    科幻、动作和恐怖片是凯瑟琳·毕格罗电影常见的题材,她的上一部作品《拆弹部队》在2010年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6项大奖,毕格罗亦因此片成为史上第4位入围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女导演,并首次获得该奖。

    《拆弹部队》是由编剧兼制片人马克·鲍尔的回忆录改编而成,鲍尔曾是一名特派到伊拉克炸弹区的通讯员。影片讲述了一组美国拆弹专家被派往巴格达执行任务的故事,他们智力超群,必须时刻冒着生命危险去解除随时被引爆的炸弹。 

    彼得·金的指控信

    亲爱的总督察赫德尔和巴克利:

    我写这封信是为了表达对机密军事信息泄漏的关心。正如《纽约时报》8月6日消息,政府官员可能向电影制片人提供了有关成功刺杀本·拉登的袭击详情。美国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和中情局在电影制作中的进一步参与,势必会增加信息泄漏,破坏这些组织的专业人员来之不易的声誉。

    因此,我要求调查以下问题:

    为确保特种战术、技术和程序,或机构的情报来源和方法不会在电影中曝光,这部电影(《刺杀本·拉登》)在上映前是否应该被提交给军方和中情局审查?

    如何在电影制作人和中情报人员的职责之间保持平衡,以维持电影原意?

    政府可以采取哪些步骤,以保障没有特种技术和程序受到曝光影响? 

    彼特·金主席

    2011年8月9日

    毕格罗与鲍尔的声明

    “我们这部关于追捕本·拉登的电影,已经筹划多年,集结了我们在克林顿、布什和奥巴马三届总统任职内的努力……事实上,寻找世界头号通缉犯的危险工作是由军队的个人和情报部门来实施的,他们将生命投入到这项谋求最大利益的任务中,亦不顾及政治派别。这是美国的胜利,是英勇且无党派的,并无证据表明我们的电影将代表这个巨大的胜利。”

 

美国会议员:《刺杀本·拉登》应该被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