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形势动荡,许多经理人充满恐惧,不敢断然采取行动。但正如史蒂夫·乔布斯、沃伦·巴菲特和其他商界精英不断告诉我们的那样,甘冒风险是目前惟一的希望。勇气在当今世界意义重大。
史蒂夫·乔布斯的巨大成就教会我们很多东西,其中勇气的重要性在当前表现得尤为突出。
我这里所说的并非他直面健康状况的勇气。不过,如果我们有幸了解更多内情,想必这个问题也值得大书特书。
我要说的是他作为商业领袖的非凡勇气。作为苹果首席执行官时,他一次又一次推出前所未有的全新产品、服务甚至全套商业模式。他蔑视市场测试(因此得以对计划严加保密),他无法确定是否会取得成功。如果不幸失败,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和世人的嘲笑。
然而,他领导的苹果是史上产品成功率最高的公司之一。作为首席执行官,他是最伟大的财富创造者,其他人都望尘莫及。如果他没有过人的勇气,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
早在乔布斯辞职之前,这就已经是个热门话题,因为过去几年的经济动荡使许多经理人深感忧惧,不敢采取行动。他们不断见证本来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今后还会发生什么事?这种不确定性使他们呆若木鸡,束手无策。
一个名叫比尔·特雷热的咨询师专门向经理人传授勇敢之道,藉此建立起自己的公司。进入咨询业之前,他的拿手绝技是在自己身上点火,然后从百英尺高台跃入水中。美国商会去年主办了一场勇气论坛。关于勇气这个话题的文章和帖子,似乎越来越多。
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商业界的混乱形势将会缓解。那么,商业勇气现在意味着什么呢?包括下列几点:
1.投入大量资金。
大多数商业领袖应对不确定性的第一招就是紧缩开支,有时甚至是急剧削减。问题是,有时这些开支实际上属于投资,它们在未来可以带来丰厚的回报,比如在研发、市场营销和工厂产能扩大等方面的支出。削减这部分开支可以提高眼前利润,却会侵蚀日后的利润。
优柔寡断的经理人往往抱怨,他们削减此类开支是因为受到了目光短浅的投资者的压力。可是,纽约大学教授巴鲁奇·勒夫等人的研究显示,事实并非如此:投资者能够区分创造价值的开支和不能创造价值的开支。
勇敢的经理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候,仍会持续进行创造价值的投资。即使在大萧条期间,杜邦也维持了研发支出,发明了尼龙、氯丁橡胶等产品,它们在之后的几十年为公司赚了数十亿美元。沃伦·巴菲特最近对美国银行的投资也是经理人勇气的典型例子,眼下经济风险很大,伯克希尔哈撒韦在此情况下向遭投资者鄙视的美国银行投资50亿美元,需要胆量——巴菲特正是藉此才成为巨富的。
2.不轻率裁员。
经济前景不确定时,大规模裁员看起来是难以抗拒的选择——承担一笔遣散费之后,节省成本的效果立竿见影。上次经济危机的时候随处可见超级大裁员,如今它们再次流行了起来。
看看银行业的情况吧:汇丰银行将裁员30000人,美国银行计划裁掉3500人至10000人,瑞银集团裁3500人,荷兰银行裁2350人……
有时裁员确实是无法避免的,但勇敢的领导人深知裁员的长期后果,以及在困难时期与员工同舟共济的长远效益,这些效应的影响往往远远大于裁员在短期内带来的成本节约。
此时,经理人们再次喊冤——是华尔街逼迫他们通过裁员来大幅降低开支的。这同样并非事实。贝恩咨询公司的研究显示,如果某公司最近进行了收购,为整合而炒掉一批冗员,投资者或许会表示赞许。可如果纯粹把裁员当成降低成本的手段,正如眼下许多公司的做法,那华尔街只会认为,这暗示公司陷入了麻烦,结果导致股价走低。
3.大举行动。
面临危险时,怯懦的领导人往往无所事事,他们担心任何行动都有风险,因此宁愿什么都不做。但这么做并不见得安全。动荡时期的赢家都是英勇之士,而输家往往是谨小慎微的骑墙派。
或许你正致力于继续在创造价值的项目上进行投资,哪怕这会影响近期利润。这很好。或许世道艰难促使你警醒,发现公司虚耗了太多费用,准备借此机会深度削减成本,并优化整个组织。这也很不错。
麦肯锡的研究表明,在以往的衰退中,采取上述两种策略的公司表现都很好,表现最糟糕的正是那些怯懦的中间派——那些只敢因形势所迫而削减一些开支,而没有远大战略的公司。这给我们的启发是:判断自己的公司现在到底需要什么,然后鼓起勇气大举行动。
亚里士多德曾把勇气称为第一种美德,塞缪尔·约翰逊则称之为最伟大的德行。他们的理由如出一辙:勇气使其他所有德行成为可能。勇气意味着承担风险,这一点在宏观环境的风险急剧增加时变得困难得多,眼下正是这样的时刻。正因为如此,目前的时局才使赢家和输家之间的差距如此明显。
眼下,承担风险令人恐惧。不过,正如乔布斯、巴菲特和其他商界精英不断向我们揭示的那样,甘冒风险是目前惟一的希望。
美国《财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