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9月0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重新发现税中隐藏的权利

中国人“税意”渐醒

本报记者 林衍 《 青年参考 》( 2011年09月07日   29 版)

    路透中文网撰文称“2011年正成为中国民众的税收意识大觉醒年”。《华尔街日报》也有评论文章指出,“纳税人的权利、纳税人的精神、纳税人的原则,正在逐步植根于每一个公民心中,这其实也是公众‘重新发现税中隐藏的权利’的过程”。

    临近中秋,吃上一块不加税的月饼,正成为很多老百姓最切实的希望。

    近日有媒体报道,北京地税局表示,单位发给员工的月饼应视为一种实物福利,属于员工的应纳税收入。

    报道出炉后不久,数百万人便在网上表示抗议,将“月饼税”的话题一度推上微博热门话题榜的榜首。一位用户嘲讽道,如果必须给单位发的月饼交税,我宁可不吃,还是把钱给我吧,这样我可以买自己喜欢的月饼。

    有人表达“被加税”的愤懑,亦有人理性地算了一笔与月饼有关的“税账”。

    一家都市报的报道中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白领每月工资6800元,她每月应纳税720元,若加上一盒300元的月饼,她的税级便陡然增至更高一档,需缴所得税增加了300元。计算的结论是,她要为自己可能并不想要的月饼付全价。

    事实上,近日来,与“税”有关的新闻似乎层出不穷,从“月饼税”之惑到“房产更名征税”之争,从《福布斯》杂志发布报告称“中国内地税负痛苦指数”居全球第二,到初秋一份伪造的国税总局“47号文”制造的乌龙迷局。每一个与税有关的新闻都挑起了公众敏感的神经。

    “纳税是为权利受保护付费。”这样一句在财政学领域中广为流传的谚语亦在网络上广泛流传。

    对此现象,路透中文网撰文称“2011年正成为中国民众的税收意识大觉醒年”,《华尔街日报》也有评论文章指出,“纳税人的权利、纳税人的精神、纳税人的原则,正在逐步植根于每一个公民心中,这其实也是公众‘重新发现税中隐藏的权利’的过程”。

    中国的公民社会正在形成,已经成为决策者无法完全忽视的一种力量

    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2011年的中国都绝对称得上“税意正浓”。

    今年3月,一篇政协委员提出取消“馒头税”的提案,获得了广大民众对中国税负偏重的共鸣。

    5月,个税修正案的网上征求意见再次引发一场全民大讨论。民意汹涌下,“免征额”最终上浮了500元。

    7月,一份美国美世咨询公司公布的2011年全球生活成本调查的报告,从衣食住行、家庭用品、娱乐等生活各方面对全球214个城市进行了调查比较。结果显示北京排名全球第20位,高过纽约。对于这个出人意料的结论,一些经济学家指出,在中国目前这种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中,税负以高价格商品的形式转嫁给了消费者,同样引得民意哗然。

    8月,新婚姻法颁布后,“房产证加名征税”争议四起,有评论直指该税是“留下买路钱”,面对汹涌民意,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近日联合下发通知,明确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房屋、土地权属原归夫妻一方所有,变更为夫妻双方共有的,免征契税。

    面对大半年来的“税事”,著名财政学家李炜光曾这样总结:“一方面,这反映了我们国家税权的配置、使用、运作,还有很大的随意性,还有很多的不规范,还没有真正运行在法制的轨道上,这一点很让人失望,这么多年了没有很大的进步。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的公民社会正在形成,已经成为决策者无法完全忽视的一种力量。”

    以前下发一纸公文就能搞定的税改,以后恐怕就不行了

    在中国,长久以来“税”就如同是影子,紧跟在每个人的身后,却难见阳光。

    2009年,一家网站曾发起一项“一生都交多少税”的调查,在近5000名参与者中,45.74%的人表示“我连自己交了什么税都不清楚”,仅有3.19%的人选择了“缴税、用途一清二楚”。

    “作为纳税人,您认为哪些权利并没有享受到?”在《小康》民情观察室与新浪网联合推出的一项调查中,选择“税收监督权”的最多,排在第二位的是“我不知道自己拥有这些权利”。

    “税收,反映出作为征税方的国家(政府)和纳税方的纳税人合作和互动的关系,但以往我们看到和听到的,更多的是来自其中一方——政府的信息和声音,而另一方则一直沉默不语,几乎是一片寂静。”一位经济学家评论道。

    而在这种失衡博弈背后,则是中国政府财政收入的迅速提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韦森教授曾给《青年参考》提供过这样一组数据: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速几乎每年都是中国GDP增速的两倍。在2009年,即使受世界经济衰退和中国外贸出口急剧下滑的影响,中国政府财政收入仍有11.9%的增长。2010年,中国政府财政收入增速攀升到21.1%,为全年GDP增速的204.85%。

    就在今年8月,美国《福布斯》杂志发布“税负痛苦指数排名”,中国内地位列全球第二。这是继2009年后,中国内地再次排名全球第二。

    对于税收制度,17世纪法国政治家哥尔柏曾有一句经典的评价:税收是门艺术——“如何拔最多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拔最多的鹅毛就是“加重税负”,而听最少的鹅叫,就是让征税的“痛苦指数”降到最低。

    鹅毛越拔越多,鹅叫自然越来越大。

    近年来,随着民众对于征税的关注度和敏感度日益提升,官民之间的博弈也逐渐步入正轨。 

    据路透中文网报道,财政部财科所财税专家孙钢曾对其记者表示:“以往只要国务院通过,财政部、税总局等相关部门协商,并不需要对老百姓交待,下发一纸公文就能搞定的税改,以后恐怕就不行了。”他指出,尤其是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税制改革,就更不能偷偷摸摸地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众对税的关注,预示着“未来中国财税改革博弈成本将提高”。

    如果你对政府的哪个决策有看法,总是这样喊出来:难道纳税人的钱可以这样乱花!

    在一些观察者看来,近年来中国人的“税意盎然”固然是好事,但离一个全民纳税人意识觉醒的时代尚有距离。

    一个在美国居住的华人这样记录了每年4月15日的美国:那一天是美国人纳税的最后截止期限,全国各地的邮局前都会排着长龙,报税人摩肩接踵,争先恐后。为避免报税人延误时间,全国各地邮局延长开放时间至午夜12点。并且还为纳税人提供各种体贴服务措施:有的为纳税人免费提供背部按摩服务;有的组织乐队演奏;听说有的还准备了长柄大锤子和报废的汽车,以便让憋着满肚子火的纳税人去乱砸一通来出气。

    有人评论道,美国公民能够自觉地按章纳税,从本质上讲是因为美国从制度上尊重“每一个纳税人”。 这位华人作者称:在美国,如果你对政府的哪个决策有看法,总是这样喊出来:难道纳税人的钱可以这样乱花!

    亦有人认为,要在“拔最多的鹅毛”和“听最少的鹅叫”之间取得平衡,只需要做到两点即可,一是税收法定,即是否征税以及征多高的税率,都由公众通过法定程序来决定;二是预算公开,即公众清晰地知道自己交上去的每一分钱用在了哪里。

    财政学家李炜光也曾撰文指出:我们还没有看到,官方和民间、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有一个很好的制度化的互动关系。在一个崇尚民主、法治的现代公民社会中,这种现象不能被认为是正常的和可以持续的。

 

中国人“税意”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