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9月0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康菲惹恼中国

本报特约撰稿 黛西 《 青年参考 》( 2011年09月07日   24 版)

    康菲溢油事件导致河北乐亭3万亩虾池成油池,养虾户损失2亿。来源 CFP

    ■加拿大《星岛日报》:在中国当下的现实环境中,康菲上演的丑剧,已屡见于紫金矿业、哈药集团、云南陆良化工等本土企业的黑色脚本之中。而让上述企业横行多年,并使得康菲这个一向标榜安全、诚信、负责任的洋企业“南橘北枳”,迅速沾染上中国本土企业恶习的首因即是:中国对环境污染责任者太过手软。

    ■美国《纽约时报》:中国政府对康菲采取了“极为微妙的政治战略”:中国想要康菲为破坏环境付出代价,平息国内的愤怒声,但又不能吓跑能源领域的外国投资者。

    ■英国路透社:如果中国确实希望发展健康有序的经营环境,就必须推动此类改革,而康菲渤海湾漏油事件可能正好帮了一把。康菲渤海湾漏油事件可能终于促使北京下定决定,整顿过于落后、量刑过轻的企业违法惩罚机制。

    高踞《财富》500强第七位、全美最大的能源公司之一的康菲石油,不得不向中国人对渤海湾溢油事故怒火低头。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说,中国国家海洋局和其它政府部门几周来一直在抨击康菲石油公司。媒体报道说事故现场不断出现新的漏油点。有关部门威胁说会对这起被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称作中国“最为严重的海洋生态灾难”的事故进行经济上的处罚。

    面对这些指责,康菲公司主要通过一个提供了大量具体信息的网站来予以回应,其中特别强调了己方对解决溢油事件的投入。但这似乎无济于事,尤其在国家海洋局9月2日责令蓬莱19-3全油田停注、停钻、停产作业之后。对此,英国路透社解读说,中国此次对康菲的指责“是事态严重性的一个标志”,停产禁令是对康菲公司的“严厉斥责”。加拿大《星岛日报》则将康菲事件评为“中国环保之战的风向标”,表示如果康菲受不到严厉处罚,相关法律漏洞无法及时弥补,中国的环保之战将无法令人乐观。

    中国环保之战的风向标

    这其中《星岛日报》的态度极为强硬。这家全球发行的中文媒体指责康菲石油这样一家跨国企业,在面对自己在中国海域造成的严重污染事故时,却一再上演“躲猫猫”、“耍滑头”的戏码。报道还分析说,在中国当下的现实环境中,康菲上演的丑剧,已屡见于紫金矿业、哈药集团、云南陆良化工等本土企业的黑色脚本之中。而让上述企业横行多年,并使得康菲这个一向标榜安全、诚信、负责任的洋企业“南橘北枳”,迅速沾染上中国本土企业恶习的首因即是:中国对环境污染责任者太过手软。

    这与英国路透社的分析似乎一致。一位专栏作家分析说,基于现行惩罚制度,康菲带来如此严重的环境灾难,对民众生活造成如此影响,但最高只需缴纳20万元人民币罚金。这让人们禁不住想起墨西哥湾溢油事件中,美国政府勒令英国石油公司设立的高达200亿美元的赔偿基金。

    因此,路透社分析说,大棒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的原因在于大多出事企业都是国企,政府不愿让自家企业背负重罚。但随着私企的不断增多,改革惩罚机制的呼声渐起。如果中国确实希望发展健康有序的经营环境,就必须推动此类改革,而康菲渤海湾漏油事件可能正好帮了一把。康菲渤海湾漏油事件可能终于促使北京下定决心,整顿过于落后、量刑过轻的企业违法惩罚机制。

    不过,英国《卫报》报道认为,中海油“4年前阻碍康菲在渤海湾部署漏油紧急处理机制,应为此次整体漏油面积相当于伦敦市的恶劣事件负责”。

    “中国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记录不佳,中国官员借机问责一家外国企业以图改变现状”?

    外媒普遍认为,此次对康菲公司的处理,包括中国海洋局准备起诉康菲索赔,体现了民意的力量。

    《纽约时报》分析说,在本次中国渤海湾漏油事故中,中国民众将更多的愤怒情绪抛向康菲公司,这让中国政府的反应变得“有些复杂”。一位美国能源分析人士表示,在就如何惩罚美国石油公司问题上,中国政府采取了极为微妙的政治战略。“中方想要表现出对环境的关注,但他们不会施以重罚,以防吓跑能源领域的外国投资者,或者让中海油陷入难堪。”

    奥本海默公司高级石油分析师吉特也称:“中国负担不起采取强硬态度可能带来的后果。中国会施加压力,但不会过线。”

    欧亚集团的分析师、顾问米哈尔·美丹指出,中国当局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来决定法律策略,他们需要回应民意,尤其是那些对康菲公司未及时公布泄漏表示愤怒的博主们。她说:“中国需要展现其谨慎态度和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但这主要是对其国内民众。” 

    她指出,虽然美国公司是经营者,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掌握了51%的股份,可能也需要交纳相应的罚款。“这可能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罚款,或者官方的略予申斥 ,但它的确是个相当重大的内部问题。”

    《华尔街日报》则指出,中国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记录不佳,中国官员借机问责一家外国企业以图改变现状。

    无论如何,康菲事件已经被视为中国环境污染事件之“范本”。《星岛日报》称,由于涉及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原本就弱势的环保执法,在各种强大的利益联盟面前更显无措。而康菲本身的跨国公司背景,其所牵涉的央企中海油的势力,更使今次事件为人瞩目。

 

康菲惹恼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