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农企眼下准备花25亿美元在东非地区购买或租赁数百万公顷廉价土地。印度大举投资非洲,不仅为了开辟另一个食物来源,背后似乎另有深意。全球风行的“抢地”活动,对非洲人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全球范围内出现一股“抢地”热潮,印度也加入了这股洪流。据英国《卫报》报道,印度农企眼下准备花25亿美元,在东非购买或租赁数百万公顷廉价土地,涉及国家包括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这被认为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非洲大陆在农业方面规模最大的交易之一。与此同时,一家总部设在美国的投资公司以2.5万美元在南苏丹地区租赁100万公顷土地的计划,被迫陷入停滞状态,因为此举招致当地民众的强烈抗议。
印度企业到非洲“抢地”
一个由35家印度企业组成的代表团不久前造访了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包括全球最大的茶叶供应商McLeod Russel、印度举足轻重的种子公司Kaveri Seeds,以及Karuturi Global等印度国内巨无霸型农企。它们此行的目的是寻找土地,生产棕榈油、玉米、棉花、大米以及蔬菜等农产品,满足蓬勃发展的印度国内市场。
Karuturi公司代表在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表示,该公司已斥资5亿美元买下37万公顷土地,其中20万公顷用于种植、生产棕榈油,15万公顷用来生产谷物,余下的2万公顷用于种甘蔗。此外,该公司还在埃塞俄比亚的甘贝拉省花4亿美元买下10万公顷土地。
这些印度公司宣称,每家公司都备足数亿美元,用来在这块据说是世界上最廉价的陆地上“开疆拓土”,其中有些土地甚至可以每公顷每年租金仅1.50美元的超低价格一口气租上数十年。“非洲东部在农业方面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Karuturi Global的总经理萨伊·拉马克里什纳·卡鲁图里说,“该地区可耕地面积达到1.2亿公顷,这一指标完全可以和印度国内等量齐观。”
如果上述协议最终都能落实,会令人们更加担忧世界各地频繁发生的“抢地”现象。按照联合国相关机构的说法,随着来自西方国家的对冲基金和养老基金将买地作为一种另类的投资方式,迄今已有至少6000万公顷土地被买下或被出租,租期最长可达100年。此类现象多发生于非洲,但目前在拉丁美洲亦呈与日俱增之势。此外,那些富裕的中东国家在经历了干旱灾害和骚乱后,也到处寻找土地作为新的食物来源。沙特阿拉伯和埃及以及其他一些面积较小的中东国家是这股“抢地”热潮中的急先锋。
另据外媒报道,印度大举投资非洲,不仅局限于开辟另一个食物来源,其背后另有深意。供职于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的布拉哈马·切拉尼教授在接受路透社记者采访时说:“印度目前正竭尽全力试图追上中国在非洲的前进脚步,最近几年,我们开始真正重视那块大陆。我们正尝试与那里的人建立起政治和经济上的联系,并树立一种不同于中国的形象。”
外国投资是好是坏?
那些囊中羞涩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对于“外国直接投资”一向持大力欢迎态度,他们往往会告诉外界,自己这里有大量适合耕作的剩余土地。此外,他们还会宣称那些前来投资的外国公司能够创造成千上万的就业岗位。但也有一些人对那些前来投资的外国公司所获得的,诸如超低地价和税收减免等优惠举措提出质疑,他们认为,此类举动可能会损害当地居民的利益。很多项目迄今为止未产出一粒粮食,却已使成千上万的原住民流离失所,而那些原来以放牧为生的人如今也被隔离在昔日牧场之外。另外,尽管非洲当地的粮食供应呈现日益紧张的状况,但外国公司仍被允许将其所产农作物优先运回本国市场。
“没人会相信这些外国投资者来这里(非洲)是为了解决非洲人的吃饭问题,是为了给大家创造就业机会或提高食品供应的安全系数。”新埃塞俄比亚团结运动的负责人奥邦·迈索表示,“对于这些大多数期限长达99年的商业协议来说,它们的存在绝不是为了让当地人填饱肚子。此类协议只会使贪官污吏和外国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
不过,埃塞俄比亚驻英国大使博哈努·凯贝迪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他曾专门在《卫报》网站上撰文表示,埃塞俄比亚政府将“保证国家与家庭两个层面的粮食供应自给自足”排在执政目标的首位。其中前者已变为现实,后者则是眼下要应对的当务之急。
在埃塞俄比亚全国8000万人口中,小农场主所占比例为85%,在过去20年时间里,这些人从国家促进农业发展的各项举措中受益良多,其粮食产量显著增加,如今甚至还出现了百万富翁级别的农民。那些富余的粮食被拿到埃塞俄比亚现代化的商品交易所出售,并且用来补贴那些食品供应不足的地区。现在需要接受政府粮食救济的人口数量已较以前大为减少,去年此数量还有520万人之多,而今年就仅为280万人了。
凯贝迪称,所谓“抢地”的说法似乎意味着,那些富有的外国投资者前来霸占埃塞俄比亚的土地,而埃塞俄比亚政府却对此无能为力。但事实上,埃塞俄比亚政府有权对土地投资者进行选择,以便做到地尽其用。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能使各方的利益诉求达成平衡。那些商业化经营的大农场往往会起到枢纽作用,它们可以将小农场主与价值链连接在一起,并有助于农业生产知识和最佳耕作方法在不同规模农场间传播。所以,在农场规模的大小上争论不休是没有意义的。政府今后仍会大力扶持那些在商业上有利可图的小型农场,毕竟它们可以在农业及非农产业方面为埃塞俄比亚提供更多的食物、工作岗位和收入。此举将有助于埃塞俄比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尽管全球粮价依然在不断上涨,但埃塞俄比亚已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实施了多项正确举措,这使得埃塞俄比亚可以切实有效地利用手中的各种资源。埃塞俄比亚目前在粮食生产方面已做到自给自足,这样当未来真的出现世界范围内粮食短缺、粮食出口受阻的情况时,埃塞俄比亚所受到的冲击可明显减轻。
非洲开发银行对此问题也持类似看法,该行新近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非洲经济取得较快发展,贫困人口数量快速减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各国加大了与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的合作力度,与新兴经济体加强合作的重要性正被越来越多的非洲人认可。同时,欧美国家因金融危机出现经济放缓迹象,也给非洲经济提供了结构调整和合作伙伴多元化组合的机遇。不少非洲国家正加速将贸易与经济合作的重点向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经济体转移。
除此之外,外国投资者的“抢地”行为还给相关国家带来了其他难题,比如,美国奥克兰研究院在其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中称:“尽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全球粮食市场以及各种农业资源均已被跨国金融机构控制,但这些协议中的大部分仍显得缺乏透明度。”
该机构不久前对已被6个国家政府所批准的此类协议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过去数年时间里,原苏丹南部地区(此地已于今年7月9日独立,建立了南苏丹共和国)的大量土地已被出售给外国人,根据挪威土地勘测师的估计,这部分土地占了当时该国总面积的9%。由于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那里最大的一宗土地交易已于近日被叫停。
据报道,总部位于美国的尼罗河贸易与发展公司本来已同意以每年大约2.5万美元的价格租下南苏丹60万公顷土地,而且有权在日后将租地面积扩大到接近100万公顷。根据协议规定,这家由美国前驻苏丹大使霍华德·尤金·道格拉斯掌管的公司被允许开采该土地上包括石油在内的所有自然资源,而且每年还可以申请到联合国认可的“碳信用”(carbon credits),每年可由此获利达数百万美元。这项协议遭到中赤道州莱尼亚县居民的抵制,后者地请求南苏丹的国会议员以及总统亲自出面干预此事。“当地部落首领、年长者、宗教领袖以及年轻人们一致强烈谴责、否认或拒绝双方于2008年3月11日签署的租地协议。”当地居民在一封写给国会议员的信中说。南苏丹共和国总统萨尔瓦·基尔对此回应道:“这件事情应当依照你们的意愿来处理,你们是那里的主人,你们自然有权处置此事。”
拉丁美洲土地也“遭抢”
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的政策研究机构西半球事务委员所做的另外一项研究显示,拉丁美洲的巴拉圭、乌拉圭和玻利维亚三国的大部分土地已被外国公司用于农业生产。“在巴拉圭,来自阿根廷的公司和个人占有了该国用于种植大豆的300万公顷土地中的60%。目前,巴拉圭国土面积的19.4%已被外国人占据,而乌拉圭境内用来种大豆的50万公顷土地也几乎悉数易主于阿根廷人之手,乌拉圭全国可耕地中的1/4已为外国人所有。”该机构在其研究报告中写道。此外,外国农业投资者还购买或租赁了玻利维亚国内超过100万公顷的土地。“拉丁美洲国家政府应当立即切断对国外需求的依赖,把确保本国食品供应安全作为制定自身施政方针的首要考虑。”该研究报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