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8月1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30年前父辈血战 30年后新一代争相合影

河内:我们只想早点富起来

○作者 [美] 史蒂夫·查普尔 ○编译 张贵余 《 青年参考 》( 2011年08月17日   36 版)

    五光十色的河内夜景

    建于公元6世纪的镇国寺塔

    胡志明纪念堂前的情侣

    “父辈在这个国家留下了糟糕的回忆,我们如今却在越战时期的碉堡顶上跳舞,这真是有点超现实主义,也不乏讽刺意味。”

    河内老城区的丁先皇街,是非常热闹的所在,往来穿梭的车辆却让我踌躇不前,不知该如何到马路对面去。就在这时,一个温和的德国口音从背后传来:“不要惊慌,更不要跑,总之不要改变主意。”

    其实,整个河内市区的交通都是这么混乱。乡村妇女头戴尖顶斗笠,用木棍或竹竿挑着水果篮子,就这么在人行道上大摇大摆地走着。而在我面前的车行道上,由摩托车、人力车、汽车组成的洪流从不同方向汹涌而来。德国人的意思是,如果你像面对猎枪的鹿那样惊慌失措,多半会惨遭车祸;顺其自然地前进,从容地汇入车流,反倒能安全地通过。

    美国的经济不景气,我正好借此机会给自己放个假,原则是少花钱多办事。于是,我随身带上iPhone,几件换洗的衣服,再加上一点点必需品,开始了为期一周的河内之旅。之所以选择越南首都作为目的地是经过审慎考量的:首先,我看过以越战老兵为主角的动作片《第一滴血》,也读过格雷厄姆·格林的越战小说《沉静的美国人》,虽然时隔30多年,那段陌生而又苦难的时光依然存留在记忆中。其他理由包括:河内最近在举行建城1000周年庆祝活动,当地气候温和,每晚花22美元就可以入住一家带游泳池的旅馆。

    在德国人的引导下,我总算安全地闯过了丁先皇街。就像河水遭遇岩石后向两旁分开一样,车流在快碰到我们的一瞬间自动转向,随即又把我们包围起来。更奇怪的是,在此过程中居然没人按喇叭。眼见前面就是相当于纽约中央公园的还剑湖,我转向那个德国人:“谢谢你,伙计。”这才发现对方早已消失不见了。

    “尊孔”的传统延续百年

    我坐上一辆“摩的”的后座,这是体验河内像蜂窝般喧闹的市井的最好方法。头一个目的地是文庙,这儿被我的宾馆老板强烈推荐,号称是古人用来祭拜孔夫子的,有着重重叠叠的院落。路过几个形似乌龟的大石柱——那上面刻着数百年前毕业生的名字,然后走过天光井,穿越大成门,经由典礼大厅进入正殿,就可以看到3座雄伟的硬木雕像,学生和游客对它们进行跪拜,时不时摆上一些祭品,让这里看起来愈发像是知识的圣堂。

    来自纽约的大卫·阿科特夫妇与十几岁的儿子刚好也在文庙游玩,我跟他们聊了起来。阿科特夫人解释说:“学生们来这里祈祷,以便在考试时取得好成绩,据说很灵验。从另一方面讲,这也说明这里的人尊重教育,这就是我认为越南将取得成功的原因。这是一个亚洲的世纪,许多像河内一样的城市正在崛起。”崛起?的确,我也有类似的想法——因为我偶然发现,河内曾用的旧称是“升龙”。

    阿科特一家住在法国殖民时期建成的索菲特传奇大都市酒店。改天路过时,我发现那里的消费水平和它的历史成正比,大大超出了我这种独身背包客的预算。有意思的是,大厅里果真摆着一本《沉静的美国人》,我问服务员读没读过这部小说,她微笑着回答:“没读完,但我知道这本书就是在这座饭店的配楼里写的。”

    “不要总朝后看”

    第二天用过早餐后,我动身直奔华庐监狱。这座监狱落成于19世纪初,曾被用来关押越南战争中被俘的美军士兵,并被后者戏称为“河内的希尔顿”。如今,监狱的一部分已经开辟为历史博物馆,展览的第一部分以谴责法国的殖民统治为主题,第二部分自然是关于“美国战争”的——越南人称越战为美国战争。在展厅里,我发现了现任共和党参议员约翰·麦凯恩的一些照片,当年,他驾驶的飞机被越南军队击落,大难不死的他坐了好几年牢,也算是难得的资历。同时展出的还有一套美式飞行服,可能就是麦凯恩的,旁边循环播放的则是美国前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就战争进行道歉的录像。

    下一站是河内陆军博物馆。在那里,我看到一些年轻的越南女孩爬到成为战利品的美国“休伊”式直升机上,摆出各种姿势拍照。要知道,在那场战争中,300万越南人丧失了生命,美国人也死了5.8万,惨烈程度令人一想便心有余悸。不过令我钦佩的是,新一代的越南人已经把“美国战争”放在身后,“不要总朝后看”已成为他们的口头禅。

    提起越南战争,胡志明墓自然不能不去看。尽管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载着中学生的校车仍然纷纷驶来,孩子们身穿洁白的衬衫,戴着红领巾,依次走进巴亭广场。意想不到的是,人们都喜欢跟我合影,一些50多岁的男子甚至亲热地搂着我的肩膀。我们美国人就这么奇特吗?或者是越南人格外友善?也许两者兼而有之吧。

    瞻仰室中央安放着水晶棺,“胡伯伯”像在安睡般躺在那里,只是脸色略显苍白。就这两天的所见所闻而言,来河内度假确实令我惊喜。它是个看似充满矛盾却又十分和谐的城市,你可以潜心研究历史,更可以悠闲品味生活,既不会忘记过去,也能够期盼未来。

    河内新一代渴望挣更多钱    

    回到旅馆,我跟一个名叫斯蒂芬·布鲁克斯的小伙子闲谈。今年27岁的他正在撰写一篇关于咖啡贸易的商业报道。据他说,在过去的10年里,越南已成为仅次于巴西的第二大咖啡产地。早些时候,布鲁克斯接到一封请柬,邀他参加西湖边上的派对。我们便在巴亭广场打了辆出租车,驶过11层高的镇国寺塔后沿长长的湖岸行驶,最后抵达“堡垒”咖啡厅。此地原本驻扎着一支守护河内的防空部队,战争期间是美军战机的心腹大患。当晚的活动则是一场生日宴会,来宾中不乏越南记者和时装设计师。

    英文报纸《越南新闻》的编辑、来自新墨西哥州的大卫·斯图特成了派对的主角。他告诉我:“父辈在这个国家留下了糟糕的回忆,我们如今却在越战时期的碉堡顶上跳舞,这真是有点超现实主义,也不乏讽刺意味。”我问他最喜欢今日河内的什么,对方回答:“这儿到处都是咖啡厅、茶馆和小吃店,你可以跟朋友整天坐在里面,观看街上的人群。”谈到越南年轻人最关注的东西时,他的说法是:“职业和家庭。现在的河内新一代拥有更多机会,也渴望挣更多钱。”

    翌日早晨,我刚醒来便收到一封私信。写信的是个自称“贤”的当地姑娘,昨天在“堡垒”咖啡厅时,我给了她一张自己的名片,没想到对方这么快就约我共进午餐。一边品尝着猪肉馅饼与河蛤,我一边试探着发言:“越南9050万人口中的一半年龄还不到30岁,到处是高尔夫球场和生态胜地的广告牌,你不认为河内面临丧失传统的危险吗?”对方哈哈大笑:“购买!购买!消费!消费!我们只想快点富起来,在忙碌之余顾不上这么多啦。”

    战时海报重新走俏

    在河内的最后24小时,我泡在小商店组成的迷宫中疯狂购物,这也许符合贤对我的评价——一个闲不下来的美国佬。我总共购买了6套精致的丝质睡衣,此外还有漆艺花瓶、水牛角饰品、山区少数民族漂亮的刺绣钱包和一些越战时期绘制、如今重新流行起来的宣传海报——在那上面,理查德·尼克松被画成炸弹形状,扑向越南儿童。我的收获是如此丰盛,不得不问饭店经理求助,问他哪儿能买到皮箱把所有东西都装进去。

    6天时间转瞬即逝。前往机场的路上,我乘坐的大巴超过一些骑自行车的农民,他们驮着柳条篮子,里面盛着猪仔。比大巴更快的是如云的摩托,车主尽是些戴粉红色头盔的妇女。

    回到香港的公寓,我查看着堆积如山的电子邮件,脑中突然一闪:不知那个曾帮我过马路的德国人现在哪里?或许,被遗忘在河内喧闹的街头,对他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吧。

    □美国《国家地理·旅行杂志》

 

河内:我们只想早点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