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8月1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美债降级,危机重现?

新一轮国际金融动荡不是2008翻版

○本报特约撰稿 张咏 《 青年参考 》( 2011年08月17日   26 版)

    8月8日,拉美股市大跌。交易员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证券交易所工作。

    8月8日,纽约股市三大股指全线大幅下挫。

    8月8日,马来西亚股市下跌,投资者在吉隆坡一交易所内关注股票走势。

    犹如2008年9月雷曼兄弟崩塌一样,美债被降级令全球市场惊慌不已。有人说,2011年将重新上演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有人认为,美债降级只是即刻效应比较恐怖,长期来看,最大的危机依然在欧洲。

    8月8日被称为“黑色星期一”,随着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下调,全球股市都出现短时间内大幅下跌的局面,世界各地的投资者惶惶不安。看着动荡的股市,人们惊恐地猜测: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一幕是否要重演?

    一种诡异的熟悉

    美国《华尔街日报》一篇名为《此次危机为何不同于2008年?》的文章称,2011年仿佛是2008年的重演,金融动荡的历史在一个没有尽头的循环中周而复始。那些把2011年看作“2008年续集”的人如今恰恰遭遇了自己的“雷曼时刻”。8月5日标准普尔对美国信用评级历史性的下调犹如2008年9月雷曼兄弟的崩塌,“砰”的一声,难以想象的事情发生了,全球市场惊慌不已。借用一下常被用作投资泡沫借口的一句话,这次是不同的,那些透过2008年棱镜看待现在问题的银行家、投资者和公司高管可能错误地估计了全球经济面对的问题。

    《纽约时报》认为,近几天的情形带给人一种诡异的熟悉感:股票价格直线下滑,经济增速步履蹒跚,政客们不停地争吵,试图找出解决之道,但却始终无法达成共识。很多美国人都在想自己是不是再一次陷入2008年金融危机的窘境中,经济学家与市场专家们也开始了争吵。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眼下的风险较2008年更小一些,至少没有那种迫在眉睫的潜在危机,因为全球金融体系从整体上看要比3年前更健康,隐藏的问题更少。但也有专家说,世界经济还是有让人不放心的地方,假如美国和欧洲的政治家们无法迅速解决金融体系所面临的最基本威胁,投资者的情绪无法冷静下来,全球经济难免再出现一次快速的“螺旋式”下降。

    与3年前一样,问题的核心在于借款人有太多债务,需要在全球经济萎靡不振时偿还。但不同之处是,本次的欠债“主角”由普通消费者换成了各国政府。

    “到目前为止,情况还不像2008年那样坏,但它真的有可能变得更糟糕,因为大家担忧,主权债务危机比次贷危机更具有全球影响力。”美国斯坦福大学金融学教授达雷尔·达菲说。日渐明显的信心缺失也许是时下最令人担忧的事情,美银美林的高级经济学家迈克尔·汉森表示:“(我们)的确感到恐慌,跟2008年时颇有几分相似,这不仅仅缘于全球经济的基本面,也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一种恐惧感。”

    普通人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动荡不定的股市上,几乎令人心跳停止的暴跌让投资者惊慌失措。但对大多数金融家和政府官员来说,更大的忧虑是欧洲信贷市场近期出现的压力信号,那里的银行和企业需要从这个市场中获得日常经营所必需的各种资金。

    2008年的金融危机首先起源于美国,而此次国际金融动荡则截然相反,它的根子其实是在美国之外,眼下,欧洲银行被欧元区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拖下泥潭的风险令人苦恼不已。欧洲各国的金融机构普遍大量持有问题国家(希腊、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政府及公司债券。

    和上一波危机截然不同

    有些人坚持认为,拿当下的情况与2008年相比无异于危言耸听。“二者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投资机构巴克莱资本的研究主管拉里·坎托说,“我不认为现在会闹出什么美债危机,而欧债问题所波及的范围也达不到2008年时次级贷款及金融衍生品那般宽广。再次出现2008年那种市场巨幅下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专家们补充说,不要将股市真正崩盘与市场出现普遍恐慌情绪混为一谈。“我认为现在的情况与2008年有天壤之别,”苏格兰皇家银行的美洲策略分析总监约翰·理查兹表示。“这一波股市下跌是市场基于经济增长率放缓,以及未来出现衰退的可能性逐渐加大而做出的自我修正,而在2008年时,我们的确面临着融资上的巨大风险,因为当时各家银行都不愿意把钱借给别人。”

    美国的金融机构眼下所坐拥的资本量较之2007年时高出了1/3,它们可以更从容地应对各种金融风险,而且日常运营风险也有所下降,按照投资银行Oppenheimer分析师克里斯·科托夫斯基的说法,与过去平均拥有1美元资本就敢对外贷款25美元相比,眼下这一数值已经降到更为合理的16美元,除此之外,消费者和企业也降低了自身的负债规模,只剩下政府没有做到这一点了。

    政府没有能力介入危机

    《华尔街日报》也表示,两次危机的起因完全不同。上次的危机是由下向上扩散的。危机始于过分乐观的买房人,然后沿着华尔街的证券化机器向上,在信用评级公司的推波助澜下,最终影响到了全球经济。那一次,金融业的崩溃导致了经济的全面衰退。

    与之相反,本次动荡是一个由上而下的过程。全球政府难以刺激本国经济、保持良好的财政状况,渐渐失去了企业和金融界的信任。这导致私营部门支出和投资锐减,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造成失业率居高不下和经济增长乏力。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和银行是受害者,而不是始作俑者。

    第二点不同或许是最重要的:在2008年危机前,金融公司和家庭一直享受着毫不费力就可获得的大量信贷。当泡沫破裂时,随之而来的急速“去杠杆”过程造成了大规模的衰退性冲击。这次,问题恰恰相反。经济低迷促使公司和个人将钱存起来、避开负债,造成消费和投资增长乏力。

    最后一点不同是前两点不同的一个直接结果。鉴于2008年金融灾难的成因,当时有一个简单但痛苦的解决方法:政府不得不介入,通过低利率、银行救助和向经济注入现金提供大量流动性。眼下危机的独特性意味着,借助上次危机中用过的武器行不通了。2011年,金融界不能再向政府伸手要钱,希望得到救济。为摆脱目前的困境,市场将不得不依靠其内在力量,或坐等政界人士采取“既治标又治本”的举措来刺激经济增长。

    最大危机仍然在欧洲

    英国《金融时报》对目前世界经济形势抱有审慎乐观的态度,在他们看来,投资者应当记住,美国现在的基本财政状况并不比“降级”之前更糟糕。标普将美债降级的举动只是一个滞后指标,美国的经济受到了最透彻的分析,其国内投资者早就清楚本国的经济状况。

    就中期而言,投资者不太可能集体抛售美国债务、美元或美国股票。虽然还有其他AAA评级的投资选择,但应该不会出现大量资金逃离美国,投奔英国、法国、德国甚至芬兰的局面。其后果是,此次评级下调不太可能导致美国的举债成本出现实质性上升。就全球而言,投资者应当关注“当下”。

    目前,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并不是美国违约——美国能够大量“印钞”,最糟糕的情形不过是美元在今后几十年继续走弱。然而,意大利和西班牙被欧元这个它们无法控制的货币挟持着。这两个国家的举债成本在过去一个月急剧上升,而德国政府拒绝向欧洲纾困基金贡献更多资金。未来18个月内,意大利和西班牙需要在债务市场筹集大约8400亿欧元,远高于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所需筹集的金额之和。

 

新一轮国际金融动荡不是2008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