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8月1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IE用户智商低”是骗局

多家知名媒体上当 认错不积极遭网友批

○实习生 李婷 《 青年参考 》( 2011年08月17日   15 版)

    “IE用户智商低于其他浏览器的使用者”,这个说法你信不信?不管你信不信,反正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英国广播公司(BBC)、《每日邮报》、《每日电讯》报、《福布斯》等英美媒体是信了。本月初,这则新闻在各大媒体网站铺天盖地地传播着。

    然而真相是,一个叫AptiQuant的网站杜撰了这个假消息。7月28日,该网站发布消息称:温哥华心理测量咨询公司AptiQuant进行了一项关于网民认知能力与其所使用浏览器关系的研究,通过对超过10万名网民的自愿测试,他们得出IE浏览器使用者的智商得分低于平均值及Chrome、Firefox 、Safari等浏览器使用者的结论。

    这一假消息一度被广为传播,直到8月3日有网友开始质疑其真实性。网友发现,AptiQuant的网络域名在一个多月前才注册,公司职员的介绍和照片与一家名为Central Test的法国公司网站上的一模一样。

    之后,AptiQuant网站承认这个所谓的研究是个恶作剧,也根本不存在AptiQuant这个公司。始作俑者对这么长时间没有人戳穿这场骗局感到吃惊,他甚至认为不到5分钟人们就可以发现端倪,因为有很多破绽是显而易见的:该网站域名注册于2011年7月14日,这一查就知道了;报告中披露的“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 (IV) test(韦氏成人智商测试)”是受版权保护的,不能公布在网上;在报告和新闻稿中公布的电话号码与AptiQuant进行域名注册时使用的号码是相同的;报告中列出的地址根本不存在;AptiQuant网站上的所有材料都不是原始材料;新闻稿在胡拼乱造中不止一次出现语法错误。

    真相大白后,一位名为“king_womble”的网友在英国《每日电讯》报的网站上留言表示吃惊:“这样明显的垃圾报道竟然会被摆到首页?难道记者这么容易受骗?”网友“dourscot”则在报道下留言说:“有趣的是,《每日电讯》报竟然丝毫不加努力,来指出调查纯属子虚乌有,而把明显的问题留给读者。”BBC网友“cch”的反应更为强烈:“我希望BBC将发布这则报道的人解雇。”

    在网络时代,人人皆媒体,网上发布的消息也是鱼目混珠,真真假假。如何判断消息的真假,不被忽悠?各大媒体其实也有自己的方法。

    《BBC编辑方针》规定,记者在采访时应尽可能准确搜集第一手资料,不得依靠惟一信息来源。如确实需要依赖某个惟一来源,应指出该来源并留下相关依据。该规范2007年修订后,明确规定“正确比速度更重要”。但在“IE浏览器用户智商低”的报道中,BBC显然没有严格遵循这一原则。

    路透社2010版《网络报道守则》有这样的规定:交代消息来源,使用从网络上获得的信息时,标题中必须清晰准确地说明;识别陷阱,对网上信息要进行检验。该《守则》还给记者提了个醒:一刻也不能丧失判断能力。在推特、脸谱等社交网站转发或共享一个链接轻而易举,但作为路透社记者,如果你转发或共享的内容最后被证明是不真实的,或者让人感觉你偏向争议中的某一方,就会损害你个人和路透社的声誉。

    《卫报》调查记者尼克·戴维斯,也就是最近窃听丑闻案中一直负责调查的记者,在2008年曾出过一本书叫“Flat Earth News”(中文译名为《媒体潜规则》),对当代新闻业中的种种弊端一一进行批判。书中,他援引了卡迪夫大学一项调查研究成果称,在当代,70%以上的新闻来源是新闻通讯社,而记者的工作就是改写一下通讯社的供稿。

    “实际上,很多媒体不肯承认,几乎所有的媒体多多少少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改写、使用新闻通讯社的稿件,很少打电话核实消息的真实性。”戴维斯认为,在新闻工厂的装配线上,“抄闻”已经成为常态。而此次,关于IE用户智商问题的假新闻可以说又为他的观点提供了一个证据。

    截至目前,CNN、BBC等媒体尚未就此对公众作出解释或表示歉意,也没有媒体公开反思这则假新闻是如何上了新闻主页和报纸版面的。BBC甚至想方设法掩盖自己没有核对事实的失职,网页上最原始的报道和关于5页翔实“调查报告”的链接被删除,代之以题为《IE浏览器故事是个骗局》的报道,简单且不带感情色彩地将整件事的始末做了描述。

    对此,网友们十分不满,有人发帖称:“这是一个耻辱,英国广播公司选择了重写历史。BBC,请承认你被卷进了这场骗局!”

    而在其他犯错的新闻网站上,网友也找不到当初转载该报道的痕迹,仿佛这则“新闻”不曾存在过。

    《每日电讯》报的读者“CocklecarrotJ”表达了对媒体的失望:“这个恶作剧像吸盘一样把媒体吸引过来了,而且这个骗局竟然是被网民而不是记者拆穿的。让人难过的是,这则假消息的原文远比更正声明的点击率高。”他表示,并不是不能理解这则假消息被报道,因为毕竟所谓的调查报告有具体的图表和数据;但是他不能理解的是,媒体没有主动纠正这则新闻的行动。

    而网友“sharmi”的愤怒似乎更应该引起媒体和公众的深思:“当记者让位给电脑的时候,媒体的素养被完全扔进了锅里。这则仅仅来源于网络的新闻是完完全全的骗局。”

 

多家知名媒体上当 认错不积极遭网友批
前《花花公子》女郎靠政府补贴过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