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8月0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这是中国重塑全球形象的一个重要步骤”

新华社广告打进纽约时报广场

○本报记者 薛牧青 《 青年参考 》( 2011年08月03日   24 版)

    8月1日起,新华社将取代汇丰,在纽约时报广场打广告。

    中国的国家形象宣传片曾在时报广场放映

    ■据特纳透露,新华社签订了长期租赁合同,“时间超过6年”。新华社高层没有回应《纽约时报》的采访。虽然特纳拒绝透露新华社的租赁价格,但这一地区最优质的广告牌租金每月可达30万至40万美元。

    ■每天经过纽约时报广场的50万人都将看到新华社广告牌,中国这么做意在向美国公众表明:“看,我们不只是廉价商品制造商,我们可以做得更多。”

    时报广场2号楼的楼面是纽约最显著的广告位置之一,这里的LED屏幕播放的是美国保德信保险公司、韩国三星物产公司、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和韩国现代集团的广告。过去,与这4家公司的广告比邻的是汇丰银行的广告,《纽约时报》称,从8月1日起,新华社将取代汇丰,在这个显著位置打广告。

    打入全球消费市场的标志

    中国机构在美国打广告已经不是“新手”,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三九药业分别在纽约第7大道的东南角和第48街的两栋建筑上做广告。就在今年1月,中国政府在时报广场播出国家形象宣传片,篮球明星姚明、钢琴家郎朗等人的身影从宣传片中掠过。另外,知名电器公司海尔的广告做到了百老汇。

    尽管如此,新华社的到来依然被视为意义非凡,时报广场2号楼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黄金地带,甚至被称为“世界十字路口”。每一年的跨年夜,都会有成千上万人在这里聚会,跟着LED屏幕上的数字一起倒数。很多出名的照片在这里取景,比如,1945年,为庆祝二战结束,一名水手和一位年轻护士拥吻,就是在这里被永久定格。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日本、韩国的公司,比如富士、JVC、金星、三星、索尼等,开始在曼哈顿中城的时报广场1号、2号楼上打广告,这被视为它们打入全球消费市场的标志。

    “这些公司来了,就不愿意走了。”

    这块金贵的广告牌运营商是“希尔伍德户外”(Sherwood Outdoor)公司,隶属于一家房地产公司。这家房地产公司的负责人杰弗里·卡茨说:“很多中国公司带着它们的品牌来到美国,更多的中国公司摩拳擦掌准备进入美国。”

    据“希尔伍德户外”公司总裁布莱恩·特纳透露,新华社签订了长期租赁合同,“时间超过6年”。他希望这能成为其他中国品牌进军时报广场的先兆。而新华社高层没有回应《纽约时报》的采访。虽然特纳拒绝透露新华社的租赁价格,但这一地区最优质的广告牌租金每月可达30万至40万美元。

    据路透社报道,特纳还透露,在时报广场打广告的公司大多签订长期的合约,比如可口可乐公司从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在这里做广告了,三星公司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进驻的,保德信保险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进驻,他说:“这些公司来了,就不愿意走了。”

    在这样显著的地段打出中国广告会不会引起一些美国人反感?卡茨先生驳斥了这种说法,他说:“他们(新华社)只是租赁了这里,并不是买下了这里。

    美国人不真正认识新华社

    据Rapid TV News网站介绍,新华社最早开始美国业务可以追溯至1971年。2010年,新华社推出24小时英文电视频道,将中国的声音传送到世界各地。2011年5月,新华社将其北美总部从纽约皇后区搬到时报广场。

    最近,新华社的市场推广活动也非常积极,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推广新闻专线服务,与美联社、彭博社、路透社成为竞争对手。

    如同来到时报广场的日韩企业一样,新华社希望美国人能够更熟悉自己。美国人对于这样一家国有通讯社固然是陌生的,他们或许会将新华社与塔斯社做对比,后者是前苏联政府的新闻社。

    现年60岁的鲍勃·布鲁尼特来自威斯康辛,他坐在时报广场对路透社记者表示,他从来没有听说过“新华社”,也不在意即将播出的广告是什么样的,“这里是个自由的国家。”他说。

    43岁的丹尼尔·吴则对新华社广告表示欢迎,他告诉路透社,一些美国人对中国的态度是不公正的,这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中国。

    《青年参考》报记者发现,关于新华社入驻时报广场的新闻没有得到主流媒体的大幅度报道,进行详细报道的英文媒体只有《纽约时报》和路透社,其他英文消息多半出自中国本土的英文媒体。

    时报广场的广告牌上一次发生变化是在2009年,韩国现代集团的广告进驻,取代了庞蒂亚克公司的广告,后者是美国通用公司旗下的汽车品牌,现已停产。

    新华社的进取拓展体现了中国政府推广国家形象、发出中国声音的努力,但一些媒体分析师持不乐观态度,他们认为,新华社想在北美、欧洲扩大业务是困难的,这些国家的民众对于国有通讯社往往不屑一顾,不管这家通讯社是哪个国家政府持有。

    每天经过纽约时报广场的50万人都将看到新华社广告牌。纽约公关咨询公司环球战略分析集团中国问题专家保罗·马克沃斯基表示:“这是中国重塑全球形象的一个重要步骤。中国这么做意在向美国公众表明‘看,我们不只是廉价商品制造商,我们可以做得更多’。”

 

新华社广告打进纽约时报广场
游戏展女模特禁穿暴露装
北京购车摇号难过中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