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7月2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它们是隐身于乡间的建筑活化石

去乌克兰品味木教堂

作者 [美] 伊万·雷尔 编译 池晴佳 《 青年参考 》( 2011年07月27日   37 版)

    米兹海里亚镇上的一座木教堂

    教堂内部的壁画

    “它们就像不可思议的恐龙,外表覆盖着鳞甲般的木片瓦,隐藏在冷杉树林中……毋需怀疑,你在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的特色木教堂。”

    像活着的恐龙般珍稀

    在乌克兰西部地区,经高速公路旅行是喜欢偷懒的人了解当地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最便捷方式——你只须坐在疾驶的车上,任一片又一片良田、一幢又一幢村舍从窗外渐次远去,而不用费尽心机打听值得一去的风景名胜在哪里。

    这是一个春天的早晨。放眼望去,可以看到有个老妇人在土路上缓步前行,手中的篮子里放着一个用布裹好的“婴儿”,那其实是头刚出生不久的羊羔。相比之下,另一位同路的姑娘就显得谨慎多了,她大概不想让自己漂亮的高跟鞋被泥土弄脏吧。路旁不远处,还有两个年轻人坐在牛车里,悠闲地哼着歌。

    不过,考察当地的民生并非我此行的目的。当公路来到一个急转弯处,覆盖喀尔巴阡山脉的茂密森林出现了一个缺口,我苦苦寻觅的东西终于显露在视野中:一座高高的塔楼,略显随意地斜倚着,外表依稀可见一层绒毛似的木片瓦,最顶端立着东正教标志性的十字。停下车来,我随手抄起相机,便准备凑上前细观。

    “它们就像活着的恐龙,外表覆盖着鳞甲般的木片瓦,隐藏在冷杉树林中,”几周前打电话向奥利娜·克拉希斯加咨询的时候,这位长期致力于保护各国传统建筑的朋友对我说,“毋需怀疑,你在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的特色木教堂。”

    美国人管理过的异域

    乌克兰外喀尔巴阡州(又称喀尔巴阡山罗塞尼亚)的迷人之处并不仅限于古老的民间建筑与绮丽的郊野风景。据说,作家安东尼·霍普在其著名小说《曾达的囚徒》(成书于1894年)中描述的神秘“鲁里坦尼亚王国”,就是以这里起伏的群山与黑森林为原型。即便以欧洲的标准来看,外喀尔巴阡的历史经历也称得上坎坷:它一度是奥匈帝国领土,一战后成为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二战后划入苏联,如今则属乌克兰管辖。

    值得一提的是,这块地方也是一片曾由美国人管理过的异国领土——一战结束后不久的1920年,来自匹兹堡的乌克兰裔美国公民格里高利·扎特科维奇,被指派担任当时还是捷克斯洛伐克一部分的外喀尔巴阡州州长。

    正是在听说了如此多的故事后,我才决定拜访一下当地传说中的木教堂。旅程的起点当然是我的家布拉格,途径匈牙利,再驱车直奔西乌克兰。从闲适平和的欧盟地界进入昔日的苏联加盟共和国,我能明显察觉出空气中多了几分紧张感:边境线上哨卡林立,对我乘坐的汽车的检查,比之前在欧洲其它地方经历过的检查都要仔细。

    乌克兰与欧盟诸国的差异还体现在路况。这儿的公路坑洼极多,年久失修之严重不禁令人怀疑它还剩多少完整的地方,我不得不握紧方向盘,小心躲避这些恼人的陷阱。

    简朴而不失庄严的圣地

    第一个停车地点叫伊兹基(Izki)村。和克拉希斯加前些日子发给我的照片上一样,面前这座教堂的塔楼部分用锡箔包裹,出口则像是一个被玻璃围绕的环廊。门随意地敞开着,我放轻脚步走进去,只看到一对年老的夫妇正在那儿,拿着扫帚仔细地清理着破旧的地毯。大厅另一头的圣坛被漆有宗教图案的木画板精巧地装饰着,有些图画显得很天真,还有些显得很深沉。我想,做礼拜的时候,这样简朴的环境反而有助于信徒们全身心投入。

    老妇停下手上的活计,热情地解释说,邻近的巴克科弗兹(Bukovets)镇也有木教堂,我可以参加明天一早的礼拜。我当即决定在附近的乡村旅馆过夜,翌日清晨便驾车上路。

    时值4月中旬,乌克兰的气候仍异常寒冷。当我开车横跨翠绿色的瑞皮加(Repynka)河时,雪花纷纷飘落。我的车载GPS在跨过匈牙利边界后就宣告停摆,乌克兰广袤的土地在它的屏幕上成了“未知区域”。缺少了高科技支持,这趟12英里的行程让我多花了不少时间。好在沿路的村庄就像一座座露天博物馆:有很多漂亮的小木屋供你欣赏,四下毫无现代建筑的踪影可循。偶尔会有一只老鹰从远处突然袭来,在附近的田地里着陆。

    因为手头的地图实在“不给力”,我只得停下来向一位村民打听去巴克科弗兹的路怎么走。对方微笑着比划说,小镇就在一条岔道的尽头。又过了几分钟,木教堂的身影终于映入眼帘,如果不是顶部那显眼的塔尖,初来乍到者还真会以为它不过是间普通的农舍。

    尽管很狭小,教堂里还是挤满了人。赶在礼拜开始前,我悄悄坐到了后排的一个位置上。没有翻译,牧师口中的祷词实在难以理解,我正好一心二用,抬头扫视教堂内部。后面的屋顶离我只有一臂之遥,但在另一面人头攒动之处,空间则开阔得多,一盏金色的枝形吊灯从高高的天花板上垂下。显然,这座教堂已在风雨中矗立了数百年,但依然很有活力。就在此时,《求主怜悯文》那熟悉的节奏在耳畔响起(这是东正教礼拜中的重要仪式),信徒们抑扬顿挫的语声从木教堂的墙壁缝隙中渗出,弥散在清冽的空气中。

    “这是‘大家’的文化,它属于整个世界”

    驱车继续向南方挺进,我在路过米兹海里亚(Mizhhiria)镇时碰到了一点小麻烦。一位圆胖的当地警官拦下车子,说我超速了,需缴纳100格里夫尼亚(乌克兰货币,约合81元人民币)的罚款。我想争辩,但立即意识到两件事:这需要很强的沟通能力,必须费劲地口手并用;再说他索要的不算多,破财免灾算了。这位警官见状笑逐颜开,还伸出厚实的大手同我相握。

    幸运的是,接下来我肯定不会再挨罚——前头的路如此糟糕,连正常行驶都成为奢望,更甭提超速了。颠簸着在山间穿行时,有位戴平顶帽的老人对我挥手示意,他正在放牧羊群。

    这趟旅程的终点站诺沃斯尼特西亚(Vinogradiv)村总算到了。离得老远,就可以望见高高在上的木制塔尖矗立在一个有围墙的平台上。然而这座教堂大门紧锁,我只能扒着窗户往里窥视。

    没多久,一位壮实的年轻人不请自来。他自称村长,努力用一口斯洛伐克语同我交流,表示能听懂我的捷克语(捷克语同斯洛伐克语有不少相通之处)。他说这座教堂并未开放,但可以试着找人帮我打开。几分钟后,对方带着一脸失望返回,也许是没有找到管事的,也许是管事的拒绝通融,总之没能满足我的愿望。这个满脸歉意的汉子顺手递给我一个小小的护身符以示留念,尽管是手工打造,那上面教堂塔尖的图案却意外地逼真。

    “很漂亮,对吧?”他自豪地指着教堂发问。我回答:你们真的很幸运,能与承载着如此悠久历史与文化的传统建筑相伴。不过,这种观点马上就得到了纠正。“这并非‘我们’的文化,”对方说道,“这是‘大家’的文化,它属于整个世界。”

    参考资料

    外喀尔巴阡州的木教堂

    乌克兰外喀尔巴阡州(Zakarpattia)毗邻斯洛伐克东部、匈牙利东北部。因位置偏僻,现代文明对其影响较小,大批历史文化建筑保存至今,许多建于15~18世纪间的特色教堂就零散地分布在当地的乡间。

    乌克兰特色教堂多为全木结构,这与当地盛产木材有关。它们在设计上多采用在乌克兰西部常见的古典博伊科(Boyko)样式,整座建筑一般分为圣殿、圣堂和前廊三部分,其上为穹顶或三至五层的塔楼,顶部安放东正教标志性的十字架,有多层屋檐及木质坡顶。殿堂设有穹顶,寓意为天堂,以满足古拜占庭礼拜模式的要求。

    传统的西式教堂一般为砖石结构,大多矗立在闹市当中,气势恢宏。相比之下,乌克兰木教堂隐身于边远的穷乡僻壤,却揉入了鲜明的民族特色,简朴但不失庄重。遗憾的是,由于当地人多年来忽视对它们的修缮,这些历史文化瑰宝正面临损毁消失的危险。

 

去乌克兰品味木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