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7月2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融资难逼中小企业转型

中国制造业面临“过冬”考验

本报记者 林衍 《 青年参考 》( 2011年07月27日   29 版)

    人们大都在期待,这场困局只是“中国制造”转型路上一个“成长的烦恼”。

    全世界每10人中就有1人穿的是温州产皮鞋。由于融资难,在温州总共36万家中小企业中,今年至少有20%已缩小运营规模或干脆停业。

    在这个炎热的夏天,以广大中小企业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业却不得不面临一场“过冬”的考验。

    7月21日,在2010年上半年全国工业通信业运行形势新闻发布会上,工业与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坦言,最近一段时间,部分中小企业的情况比较困难,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缺乏正常的融资渠道,在上游能源原材料大幅攀升,用工、融资等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生产经营比较困难。

    几乎同一时间,汇丰的采购经理指数(PMI)预览值也新鲜出炉。据悉,7月份中国制造业PMI预览值跌至48.9,为28个月以来的最低位。由于汇丰PMI的采样以中小企业为主,数据疲弱似乎也印证了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

    另据《南华早报》消息,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历时3个月对中国17个省区民营企业进行的调研报告于近日完成。报告称,国内750万家中小企业目前的经营困境甚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

    英国《金融时报》刊文称,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在广州一个会议上表示,温家宝总理和李克强副总理等领导人已看过这份报告,并转给相关部委,“要求各部委设法帮助民营企业”。

    中小企业现在面临的现金周转困难,可能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更严重

    在中国中小企业的腹地温州,许多工厂目前在艰难求生。

    自清明节以后,温州陆续有知名企业主出走,企业陷入歇业或倒闭状态,比如温州老牌企业三旗集团、波特曼、江南皮革,便接连因遭遇资金链断裂或破产或倒闭。

    据报道,以温州区域内为例,仅黄田镇,就有100多家企业关闭。

    危机不止发生在温州,一股制造业寒流也正在席卷东莞,半个月来,关于企业倒闭或工人讨薪的消息增加一倍有余。东莞纺织业协会有关人士对外表示,这一轮制造业困境导致东莞10%的纺织企业不堪重负。

    从这些地区的企业危机中不难管窥全国的局势。《金融时报》评论道:“中国中小企业正感受到政府收紧货币政策措施的影响,它们现在面临的现金周转困难可能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更严重。”

    事实上,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期间,全球出口市场崩盘,而国内货币政策大幅收紧,导致中国经济几近停滞,曾有大约2000万农民工失去工作。

    瑞信经济学家陶冬表示,随着企业推迟付账,工厂主不付工资一走了之,中国可能再度面临麻烦。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中小企业开始大量倒闭,那么经济减速程度将超出市场预期和政府的初衷。”陶冬表示。

    温州36万家中小企业中,今年至少有20%已缩小运营规模或干脆停业

    究竟哪些因素导致中国制造业陷入困境?

    经济学家辜胜阻将其总称为“三荒两高一低”:用工荒、钱荒、电荒、高成本、高税负加上低利润。

    而在其中,通胀背景下紧缩经济政策导致的融资难是中小企业面临的首要难关。

    担任温州数个中小企业协会会长、现已成为温州商界主要发言人的周德文近日对媒体表示:“金融危机期间是没有订单。现在有订单了,但没人敢接,因为不可能从银行获得贷款。”

    周德文表示,在温州总共36万家中小企业中,今年至少有20%已缩小运营规模或干脆停业。官方媒体报道,一些现金紧缺的中小企业正以60%的年化利率从地下钱庄借钱。

    面对这一现象,《金融时报》刊文称,尽管中国政府再三努力,督促相关机构帮助民营企业,但这些企业还是面临现金紧缺。中国各银行倾向于对国有集团放贷,认为此类企业构成的信贷风险微乎其微。

    《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刘利刚对此评论道:“在银行、大型国有企业和政府之间,似乎存在一种天然的‘所有制’默契,让绝大多数信贷资源向国有大中型企业集中。”

    北京大学经济学家黄益平近日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其中,浙江省接受调查的服务业中小企业中只有20%获得了贷款,而其他企业只能动用自有资金或通过银行系统之外的其他非正规渠道融资。

    报告称,根据当地政府提供的数据,过去6个月非政府融资渠道的贷款利率已达23%~24%,远远高于央行官方基准1年期贷款利率6.56%。这意味着,中小企业平均融资成本是商业银行基准贷款利率的3~4倍。

    《金融时报》对此评论道:“随着中国政府试图遏制居高不下的通胀率,各种收紧放贷的措施已引发各界担忧——由于信贷都流向了政府支持的大企业,中国中小企业将遭受沉重打击。”

    “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煎熬,让很多中小企业痛苦不堪。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生存危机,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改观,下半年真有可能迎来一波‘倒闭潮’。”周德文对媒体表示。

    危机倒逼中小企业转型

    在观察者眼中,危机或许并非坏事。一些持积极观点的人士就认为,这将倒逼中小企业加大转型力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就对媒体表示:“如果把考察的时间窗口回溯至2007~2008年,我们发现目前中小企业面临的基本约束也是来自于原材料、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等因素,归根结底为转型压力。” 

    而根据巴曙松的解读,2009~2010年的大规模货币与信贷刺激政策对冲了2008年不少行业中小企业面临的转型压力,使当时看来正常政策环境下难以生存的中小企业获得了暂时性的延续。在他看来,“目前的政策方向应当是积极推进中小企业的转型”。

    而在这一大方向内,无论如何,当务之急都似乎是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链困局。

    巴曙松给出的建议是,在适当加息以抑制通胀预期的同时,适当降低准备金率以改善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环境。 

    《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刘利刚则称,中国需要进行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创造一种更加公平和有效率的金融体系。巴克莱的银行业分析师也提出,对面向中小企业的贷款提供政府担保和补贴也许更加明智。

    人们大都在期待,这场困局只是“中国制造”转型路上一个“成长的烦恼”。

 

中国制造业面临“过冬”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