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7月2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你我之间有堵“苹果墙”

○文 余崇正(作者为台湾作家) 《 青年参考 》( 2011年07月20日   47 版)

    最近有老同学发来一张同学会照片,看得我有些心酸。照片里的同学会,不见寒暄问候,只见同学个个埋头餐桌,振“指”疾书。仔细看看照片中的餐桌上,取代酒杯的不是iPhone就是HTC手机。再回想前阵子带着家人去吃港式饮茶,我也看到了一堵“苹果墙”。邻桌是一对夫妻带着儿子用餐,但整个午餐时间几乎未闻他们交谈几句,只见爸爸打着iMac,妈妈玩着iPhone,儿子则抱着iPod,惟一让我留意到的一句交谈是儿子突然喊道“耶,通关了”,爸爸则头也没抬地给予肯定:“嗯,不错,继续努力!”

    看到这,我想你应该也发现了那堵“苹果墙”。但是如果你认为我对苹果公司有成见,那你就误解了。史蒂夫·乔布斯的成功绝不亚于牛顿,地心引力之于牛顿是“发现”,iPhone之于乔布斯则是“发明”。乔布斯发明了一些产品足以改变这个世界,但是使用这个产品的你我,是利用这些产品“改善”了生活,还是“改变”了生活?

    我们家刚上学的7岁女儿也不例外,半个学期后的暑假前夕,女儿从学校兴冲冲地回家对我说:“老爸,我也想要苹果。”我这个负责任的爸爸二话不说,立即答应:“好啊,一放假,我们就上山去摘,农庄里的苹果多得很!”女儿以一副从兴奋转为错愕的表情看着我:“爸,人家想要苹果手机啦!”(她大概已经心里嘀咕着老爸怎么如此“不给力”。)

    当“苹果”二字已经成为手机的代名词时,我对乔布斯的敬佩油然而生,但是看到同学聚会、家庭午餐变得没有沟通只有“苹果”时,我还是有些遗憾的。做爸爸的我花了一些时间对女儿解释“玩具与工具”的区别,但实在不敢奢望她能够理解,只能用父亲仅剩的权力告诉她“抱歉,你现在还不行”,并结束对这件事的讨论。

    回忆自己儿时,父母亲带着我们一起钓鱼、打球、上山、下海……虽然当时的经济条件不足以云游四海,却也走遍台湾。如今随着时间与科技的演变,“钓鱼、打球、上山、下海”这些活动依然存在,只是都发生在Wii、Xbox、PSP等科技产品上。这就如同在亲子、朋友之间筑下了一道墙,而这道墙将会日积月累越筑越高。

    当电视上出现“戒网瘾保证班、青少年两性沟通班”等专业课程广告的时候,更是令我错愕。曾几何时,男孩子已经需要“学习”如何跟女孩子沟通了吗?这些都是我们当年最自豪的“基本能力”啊!取而代之的是虚拟世界里的角色扮演,年轻人能轻易地在网络上集结成群联手打怪物,却无法在现实的团体活动中共同努力把烤肉炉火生起。

    应该都还记得那句“相信科技始终来自于人性”的广告词吧?当年这可是台湾得奖的创意金句。当科技虽来自人性,却逐渐改变生活的时候,我非常庆幸自己从事的行业,有机会让我的家庭紧靠着大自然,让我的子女们知道萝卜长在土里,菠萝长在地上;花菜是菜,而棉花真的是花。

    乔布斯的“苹果”绝非洪水猛兽,“再一次改变世界”的能力也着实令人赞叹。只希望我有机会能提醒大家:筑墙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乔布斯。如果宅男、宅女、剩男、剩女这些新名词开始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困扰,那么你有可能需要在餐桌上抬头看看:在你的左右有没有一道“苹果墙”,因为这道墙一旦筑起,有朝一日你必然得体会拆墙的辛苦。

    我只是有点担心,有朝一日翻开词典查“苹果”这个词,你第一个得到的答案会是“手机品牌、电脑公司”,而不是“水果,一种植物”。因此,欢迎所有的朋友们,带着你的家人上山看看苹果树、摘摘苹果。当然,也可以带着你的iPhone。

    □《环境&生活》杂志

 

你我之间有堵“苹果墙”
怎样设计网站才最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