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回到上世纪60年代初的苏联,你有不小的机会在街头发现针对既存体制的政治标语,令人生畏的“克格勃”也会不时透露破获“反苏政治团体”的消息。数百年来,地下政治活动从未在俄罗斯大地上消亡,即使在秘密斗争出身的布尔什维克掌权后依旧如此。以铁腕统治的斯大林死后,苏联进入“解冻时期”,地下团体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克格勃也不敢等闲视之
时钟拨回1962年。由于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的一系列失误,苏联民众的工资水平普遍滑坡,物价却大幅上涨。由此产生的一个直接后果是,站在既存体制对立面的地下团体遍地开花。特别是在6月1日,罗斯托夫州一家电力机车厂的工人举行罢工并遭武力驱散后,针对性极强的传单和标语更是随处可见。贴在莫斯科市一座楼房上的传单写道:“今天提高价格,明天等待我们的是什么?”顿涅茨克市的一根电线杆上则出现了这样的文字:过去欺骗我们,现在还欺骗我们,我们将为正义而斗争!这些令“克格勃”也不禁为之神经紧绷。
次年2月,有人在莫斯科街头发现了“自由思想联盟”团体的350份传单,安全部门后来破获了该团体,又收缴了550份待发的传单。
仅仅两个月后,当局查获了“革命社会民主阵线”的800份传单,上面写着要求赫鲁晓夫下台等话语。据调查,该团体已经在乌克兰的几个主要城市散发了同类宣传品。
一些极端主义组织也开始冒头。1963年5月,在白俄罗斯明斯克,安全部门在最后关头挫败了一起意欲炸毁当地无线电发射塔的破坏活动。此后仅一个月,克格勃又在沃罗涅日破获了由4名青少年组成的地下团体“民族社会主义者政党”,收缴了一把自动手枪、一支步枪、两枚手雷和炸药、雷管等武器……
铁腕统治下的产物
上述这些都是7月出版的英国《今日历史》杂志披露的情况。地下政治活动在俄罗斯有着深厚的根基,早在十月革命前将近一个世纪的1825年,对专制制度不满的十二月党人便举行起义,试图阻止沙皇尼古拉一世继位,结果惨遭镇压。20年后,时任俄国外交部翻译的米哈伊尔·彼得拉舍夫斯基秘密成立了“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他的家成了学者、作家、学生、军官、政府职员等各色人物的聚会地点,其中包括后来的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统治者的镇压反倒促使更多人,甚至十来岁的少年也加入反抗行列,其中就包括斯大林。“15岁时……我同当时居住在外高加索的俄罗斯马克思主义者地下团体搭上了线。”斯大林生于1879年,按照这句话推断,他加入地下团体的时间应为1894年。23年后,在地下长期潜伏的布尔什维克党走上前台,成为广袤俄罗斯大地的新统治者。
尽管布尔什维克有着丰富的秘密活动经验,但这并不能让地下团体彻底绝迹。尤其是在斯大林掌权后,苏联国内矛盾丛生,过激的集体化运动让农民食不果腹,“大清洗”又让党内同志惶惶不安。残酷的现实让一些人开始从政治上寻求答案,他们悄悄组织起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随后照例是逮捕、审判、流放……再随后又会冒出新一批地下团体。
1933年8月,苏联情报机构“国家政治保卫局”(“格别乌”)报告称,当年上半年,仅在乌克兰就破获7个地下团体,它们“指挥和策划了系列罢工”,参加罢工的至少有1028人。
二战后“如野火般蔓延”
1941年6月,流亡到西伯利亚的个别“托派”成员组织了步兵营暴动;同年秋天,成立于西伯利亚泰舍特地区的“革命者斗争联盟”在伊万诺夫茨克发起罢工;1943年,无政府主义者奥·采伯利在伏尔加河下游城市萨拉托夫成立了反法西斯游击队“青年革命组织”……加上一些流亡白俄分子的结社,便勾勒出二战时期苏联地下团体的总体轮廓。
战争结束后,地下团体更是如野火般蔓延开来,较为有名的是1947年在西南部城市瓦罗尼什成立的“共产主义青年党”,成员包括后来成为著名诗人的阿·瑞吉林。此外还存在过“列宁反对派”、“列宁纲领派”、“工人反对派”、“列宁的事业”及1951年于莫斯科成立的“民主联盟”等形形色色的“反苏地下团伙”。其中,“列宁的事业”名噪一时,其主要成员在1953至1954年参加过古拉格(劳改营)囚犯暴动。“民主联盟”甚至延续至1989年,因为根据美国《纽约时报》当年4月24日的报道,该组织此前一天在莫斯科普希金广场举行示威,47人被捕。
遗憾的是,苏联解体后,多数昔日加盟共和国的档案并未对外开放,有权借阅的局限于少数学者。因此,许多地下团体的详细情况至今仍不为外界所知。
NTS:苏联的头号敌人
随着斯大林在1953年去世,苏联进入“解冻时期”,地下团体的增长更是犹如雨后春笋。现居英国的苏联异见人士、神经生理学家弗拉基米尔·布科夫斯基指出:“从50年代到60年代,俄罗斯土地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地下团体、组织、联盟、小组,甚至政党。”尽管这些团体力量弱小、过于孤立,无法对当局构成实质挑战,却代表了苏联在后斯大林时代的一种社会风向。
在这一阶段,最值得一提的要数“俄罗斯团结者人民劳动联盟”(NTS)。该组织于1930年由一群流亡的白俄后人在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创建,以推翻苏联政权为宗旨,起初只吸收30岁以下的年轻人,因为他们认为年龄过大的流亡分子暮气沉沉,只有未经历过十月革命的新生力量才能始终不渝地进行反苏活动。不过,这一限制在二战时期有所改变。
战后,NTS采取了无孔不入的渗透手段,连出口到苏联的货物中也夹带着他们的传单。进入“解冻时期”,NTS曾于1955年从西德向东方放飞宣传气球,并搜集苏联国内地址,然后大批发送装有宣传品的邮件。NTS甚至拥有自己的出版社和无线电台,每天都向苏联广播,其间还数次派间谍潜入苏联及东欧国家。这些举措让NTS在苏联获得了相当的影响力,以至于被时任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称为“头号敌人”。
当然,NTS只是在苏联境内进行地下活动;在西方,它经常招摇过市。
秘密报告引发活跃高潮
时间转眼来到1956年初,赫鲁晓夫用一份秘密报告把斯大林推下神坛。借着这股风,地下团体也迎来活跃高潮。其中,由列宁格勒国立大学数学家列沃尔特·皮缅诺夫组织的团体,和由莫斯科国立大学艺术家列夫·克莱斯诺帕斯夫组织的团体名气最大。二者的成员多为年轻学生,此外还包括一些正式的苏共党员及共青团成员。
从1956年冬开始,皮缅诺夫组织了一系列秘密聚会,讨论“用合法手段争取民主”及“匈牙利革命真相”等话题。克莱斯诺帕斯夫的团体于1957年5月结成,成员们散发传单,要求审判“斯大林的爪牙”,并号召民众组织起来,举行罢工。
没多久,克格勃便盯上了他们。1957年年底,皮缅诺夫团体的11名成员和克莱斯诺帕斯夫团体的9名成员被捕。这些人均被判处“反革命罪”,被送入古拉格劳改。
此外,1956年晚些时候的“匈牙利事件”也波及苏联,在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及乌克兰等地,民族主义势力成立的地下团体跃跃欲试、寻求独立,但很快被粉碎了。
60年代中期逐步式微
虽然很多档案尚未公开,但在目前可见的文献中,60年代中期往往被视为苏联地下政治团体活动的转折点——克格勃的报告称,1963年上半年在全国发现的反苏传单达11000份,1964年同时期只发现3000多份,1965年上半年更是下降至不到2000份。
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此前的无数事例证明,地下团体的活动既危险又收效甚微,很多苏联民众甚至不知道有这些团体存在。此外,克格勃强大的侦查能力也令它们无机可乘。到了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境内虽然仍有地下团体坚持活动,但声势已远远赶不上发端于“解冻时期”、身在明处的“持不同政见者运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