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湾海军“诺克斯”级护卫舰“海阳”号被观察到披挂了许多“网状物”,引发了岛内负责武器研发的“中山科学研究院”(简称“中科院”)是否正与军方合作进行舰艇隐身技术试验的猜测。6月出版的台湾《亚太防务》杂志根据公开资料分析称,“海阳”号上的网状物应为“中科院”研发的“雷达波散射伪装网”(Radar Scattering Camouflage Net)。顾名思义,这种装备的用途就是散射雷达波,减少舰艇被敌方发现的几率。
遮住合成孔径雷达之眼
“中科院”研发的“雷达波散射伪装网”在2007年“台北航天展”上首次公开,2009年再度展示。据介绍,这款装备系通过导电金属混合纤维实现降低雷达回波的目的,重量很轻,每平方米350克至550克(视强度而定),架设容易,适用于固定设施和机动装备。有消息称,同类产品于2010年进入台湾陆军服役,先前有民众观察到一些车辆已开始使用。
防雷达波伪装网的主要作用是反制合成孔径雷达(SAR)的探测。这种雷达普遍安装在卫星、飞机上用于军事侦察,由于不受天候影响且能穿透掩蔽物,能有效识别常规伪装。
为避免己方部署在合成孔径雷达的“慧眼”下暴露,各国从上世纪70年代起纷纷研发防雷达装备。按照工作原理,防雷达伪装网分为吸收雷达波和散射雷达波两类,前者因涉及吸波涂料,研发难度较高;后者则利用散射原理,将金属丝与纤维混纺织成坯布,再通过切割,使坯布外观呈密布的叶片状,将入射雷达波从各方向均匀散射,并通过伪装网面的二次透射衰减,使伪装网面与背景的雷达波散射特性趋于一致,达到隐蔽效果。
为应对探测技术和制导武器的发展,最新式的“雷达波散射伪装网”已能有效对抗毫米波雷达的探测,进而降低毫米波制导武器的威胁。“中科院”研发的伪装网针对的雷达波段尚不清楚,不过既然能装在舰上,势必要能涵盖各式舰艇、陆上和机载搜索雷达波段。
门槛不高但实用性存疑
实际上,“雷达波散射伪装网”的研发门槛并不高,亦非什么敏感装备。中国大陆的某些民营企业就有生产能力,国外网站上也可买到部分军用型号。
另一方面,“雷达波散射伪装网”能削弱雷达的探测功能,加之陆军用车辆等装备个头不大,可在伪装网的掩蔽下发挥最大隐身效果。但舰艇体积庞大,且仅在部分舰体上悬挂伪装网,能发挥多大掩蔽效果令人怀疑。有人推测,“海阳”号此番只是初步试水,日后根据测试结论再决定是否将全舰挂上“雷达波散射伪装网”,以达到全面掩蔽效果。
也有观点认为,“雷达波散射伪装网”可以降低舰体部分区域的反射信号,削弱敌方反舰导弹的制导效能,从而为舰艇争取作战反应时间。问题在于,海上环境比陆上恶劣得多,如果把车辆用的“雷达波散射伪装网”搬上船,势必要强化坯布材质,否则风吹日晒加上海水浸泡,可能用不了多久就老化了。
一般而言,舰艇要实现雷达隐身,最简便的方式就是在外表涂抹能吸收雷达波的涂料,不过这类涂料的开发难度高,价格昂贵且须经常涂补,故耗资不菲。相对来说,“雷达波散射伪装网”的价格就低廉多了,如果“中科院”研发的产品经测试能达到类似的隐身效果,台军舰艇或将普遍采用,作为一种“低技术、低成本”的替代方案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