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大选是一场双赢选举:反对党史无前例地赢得了一个集选区,这是赢;人民行动党尽管失去了一个集选区,但从长远看也是赢,因为这次选举释放出来的很多宝贵信息,为该党指出了今后发展的方向。这次新加坡大选表明,继日本之后,亚洲正发展出另外一个优质民主政治制度。
民主政治先产生于西方。但西方民主在很长的历史时间里,仅是精英民主,是少数民众参与的民主。现在人们所看到的大众民主在西方的历史仅百余年,很难在发展中国家看到犹如欧美那样的“优质民主”。在亚洲,日本是第一个优质民主。日本之所以成为优质民主,主要是因为日本的民主能够结合其民族文化和传统制度特色。
新加坡之所以能走向优质民主,实际上和西方先发展民主的路径有很多雷同之处,但新加坡所用的时间远较西方短。可从这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加坡花了短短几十年时间,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从“第三世界”跃升到“第一世界”。西方在进入大众民主之前,通过近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社会经济已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优质民主的关键。民主尽管表现为投票行为,但这种简单的投票行为背后则是民主的文化。例如,选举行为实际上体现出经济理性。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选民就不会因为一点点经济上的好处而出卖选票。经济社会发展会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民众的政治理性水平也越来越高。政治人物和选民之间的理性互动是优质民主文化的体现。
其次是法治建设。新加坡的优质民主所依赖的是一个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的有效政治秩序,而这个政治秩序保障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政治秩序,没有这个秩序,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保障。新加坡确立了这样一个有效的政治秩序,并且能够和民主政治一并发展。
第三,围绕着民主制度本身的创新。新加坡建国以来的政治实践表明,民主制度并非完全要照搬西方,而创新非常重要。例如新加坡的集选区制度。在很多国家,选举民主往往带来种族、宗教等方面的冲突和暴力,在西方也不例外。新加坡这个国家本来就是在严重的种族冲突中诞生的。建国之后,政治领袖设计了诸多制度来防止这种冲突。集选区就是其中之一,为培养种族和谐,新加坡政府规定各种族混合居住和互动,主要体现在政府的住房政策上。集选区有效地保障了少数族群在政府和政治过程中的代表性,从而防止了族群冲突,促进种族和谐。
和很多西方民主不一样,新加坡实行强制性投票。如果仅仅从西方民主理论出发,强制性投票本身就不是民主的。但实践逻辑并不是这样。在西方国家,很多时候,投票率往往少于合格选民的50%,甚至更少。如果只有少数人投票,民主就变得毫无意义。几乎所有西方民主理论都会同意,公民精神是民主政治赖以生存的文化条件。但公民精神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需要从政治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在过去的数十年里,新加坡的强制性投票制度就起到了这个关键作用。
此外,议题设定也至为重要。所有民主的关键在于一是组织,二是议题。有关议题就涉及到一个言论自由问题。在西方,这是民主的关键。但西方并没有有效解决言论自由所带来的负面的社会后果。一些欧洲国家以确立“国民”话语为借口,制定很多不利于少数族群的政策。西方无限制的言论自由更是时时刻刻挑战着宗教和种族的和谐。在新加坡,选举不能涉及到敏感的话题,包括宗教、种族、语言等。因为这些敏感问题不是通过争论能够得到解决的。新加坡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是通过协商,求得共识。每次选举,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反对党,都要自觉地不触动敏感话题。这已成为一种自觉的选举文化。
新加坡的民主正处于自我提升过程之中。随着社会参与范围的扩大和强度的提高,政治制度的竞争性也在迅速增加。良性竞争所带来的压力能促成政府向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新加坡不照抄照搬西方民主形式而注重制度创新的精神必然能使其超越西方,而成为亚洲民主的一个典范。
□新加坡《联合早报》
[参考资料]
新加坡的集选区制度
集选区,全称为集体代表选区,这是新加坡特有的选区制度,是为保障议员的种族平衡并对少数种族予以适当照顾而建立的一种特别制度。按该国宪法和选举法的规定,集选区中提出的候选人小组至少为3人,最多为6人,其中至少要有一名属于少数种族。对华人占多数的新加坡而言,少数种族代表要么是马来人,要么是印度人或其他种族。在选举中,选民对候选人小组而不是对个人投票。获得最高票数的小组候选人全部当选为议员,而不计算其中每个候选人的得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