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4月22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电子乐《月亮上的银苹果》老调重弹

77岁,莫顿·萨波特尼克还在找感觉

○文 Andy Battaglia ○译 徐澄 《 青年参考 》( 2011年04月22日   35 版)

    电子乐器使一切声音——真实的、想象的——成为可能,而美国的莫顿·萨波特尼克被尊为电子乐先驱,他创作的电子乐代表作品《月亮上的银苹果》可谓“流毒”深远。5月将来华巡演的纽约迷幻摇滚乐队“银苹果”便与莫顿扯不开干系。如今,莫顿已满头银发,他还能鼓捣什么?

    满头银丝的音乐大师莫顿·萨波特尼克(Morton Subotnick)早在1966年就移居纽约,先居住在格林威治村一所公寓中,此处也是他的“奇特声音创作室”。妻子琼·芭芭拉是一位著名“先锋派”声乐家,研究项目包括“哭腔”和循环发声等先驱实验。就连他们养的鹦鹉“柏拉图”也参与声音实验——学人说话或发出奇怪的声音,有时是与人对话,有时却无缘无故。

    莫顿说:“我想弄一部能制作新型音乐的机器,这种音乐或许不能冠以‘音乐’之名。”这种机器就是后来出现在其工作室的集发光与发声于一体的奇妙装置,即1963年发明的电压控制式电子合成器。77岁的莫顿几十年前构思创作了该机器,他委托电子工程师帮其实现未来音乐梦想。自那以来,他一直致力于这种电子音乐的研究。

    作为“无声音乐节”的一部分,近期莫顿举办了两次大型活动,一是纽约林肯中心的现场音乐会,二是纽约格林威治音乐学校的专题讲座。

    莫顿指着他心爱的电子合成器说:“它早已不是一件新型乐器了。”时隔30多年,最近他首次重弹老调,又演奏起这件乐器来。“这是一种新象征。我并不想要一台可演奏音乐的机器,而是想要一台可制作新型音乐的机器,这种声音也许不能称为‘音乐’,我把它看成‘电子音乐画架’。”

    莫顿的这台老乐器对电子音乐的诞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从20世纪60年代的萌芽到七八十年代的流行乐新浪潮,直至现代电子音乐,莫顿·萨波特尼克都功不可没。然而,这部乐器在60年代却极不起眼。莫顿说:“世界不断变化,技术和媒体是变化的组成部分。这正是我当初努力展望未来的原因。”如今的电子合成器就像他桌上那台一样,木盒里都是闪烁的信号灯和一圈圈电线。

    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然而人类的想象力却更早就登上了月球,且更富诗意。1967年,莫顿创作了著名的电子音乐专辑《月亮上的银苹果》,一部银光闪闪、神秘莫测的作品,它先于登月之旅,将人们的视野引向广漠而冷峻的太空。该专辑成为莫顿的早期代表作。他说:“彩灯闪烁,我的节奏犹如心跳,场地在搏动,房间在搏动,人们随音乐舞动,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跳起来。那时候我真的感到,电子音乐很可能大获成功。”

    其实,莫顿·萨波特尼克已成为某种流行现象。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大牌主持人约翰尼·卡尔森主持的《今晚秀》节目组曾两次邀请他做节目,但他两次都谢绝。他说:“当时他想谈电子音乐的进展,但我实在忙得抽不开身,一门心思探究电子音乐的未来。”

    他的探究近年已变为现实。数字软件进一步提高了电子音乐的自然性和可控性。与商业上获得更大成功的穆格电子音响合成器不同的是,莫顿摆脱了琴键界面的束缚,采用更抽象的模板,以电线、按钮取代琴键,随心所欲调节音乐。

    “我的未来绝不是音乐的未来。”他表示,电子乐发展之快超乎想象,而他只想捕捉未来音乐的感觉。

    □美国《华尔街日报》

 

77岁,莫顿·萨波特尼克还在找感觉
“我们被每秒48帧惯坏了”
肖像画︓严肃艺术的穷亲戚